戒律問答 (條目不定期增加中)

在網頁中搜尋請按 Ctrl+F

問:第一問到,如在家受持八關齋戒,如床不符合戒律,有無開緣之法?亦或不一定需準備符合戒律的床具?


答:八關齋戒裡面不坐臥高廣大床,基本上來說,第一個,我們根據《沙彌律儀》裡面所講的,廣不過三肘。三肘是多少?一肘是一尺八,三肘是五尺四。五尺四,要根據律藏來說的話,是周尺,周朝的尺,周朝的尺換算我們現在的公分來說的話,大約是二十四點六,一尺是二十四點六公分,諸位算算看,考考數學,二十四點六乘以五點四,這樣就知道幾公分,這個廣不要超過這樣的公分數,就不會犯這個廣。高是一尺六,一點六乘以二十四點六,這樣就知道是幾公分,大約是三十九公分左右。所以我們都了解一下。 我們在家居士在受八關齋戒,當然不能把床把它鋸開而符合,把那個床腳把它鋸斷。這一方面,高,太高了不行,我們怎麼辦?應用上來說的話,床就是不要過高。廣,太大的話,你就在上面,床鋪上鋪一個大的浴巾,洗澡沐浴之後用的浴巾,把它鋪起來,睡覺就是這個範圍。對不起,晚上你要不好睡,超過了,跑出去了,就犯;就在那個範圍裡面,這樣的話還可以,方便。要真正的話,你好好持戒會有很大的福報,可以買張床,我們需要有如法的,買一張床就放在小房間,受八關齋戒基本上夫妻要分房睡的,就到小房間去睡。一個就在原本的寮房裡面就在床上這樣鋪,冬天;夏天,基本上你就鋪在地板上也可以,木地板鋪一下也可以,這樣就能夠受持了。你看多麼樣善巧方便。所以都可以受持八關齋戒。這個是一個應變的情況。 在律藏裡面講,我們去外面過夜的時候,它才開許,譬如說我們出家眾去到俗人家,不能說你要將床鋪鋸一鋸,給師父睡,才如法,不能這樣要求。所以律藏它開許,可以,隨意的,就是居士準備什麼床,我們就睡什麼床,不犯的,可以,這律文有。所以我們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到外面去,有時候我們譬如說出國,有道心,還受八關齋戒,到飯店去的時候,不能要求要鋸床,所以也可以隨緣,不算犯戒的。盡量,我們要有那樣的福報,有小房間,一個家庭裡面可能有好幾個房間,就騰一間,就是準備受八關齋戒的時候,可以擺一張床,平常有時候客人來也可以用,自己受戒的時候也可以用,能夠符合於律制,高一尺六,廣五尺四,在律文裡面長不過八尺,《沙彌律儀》裡面,不過八尺。但是有的人很高,腳可能會伸出去。所以長這一方面,大部分來說的話,我們沒有那麼高,應該都可以符合那個規定,律藏制定的。好,這是第一點。


問:第二,對應不飲酒戒來說,酵素是否可以飲用?


答:酵素,在酒戒裡面有三方面的,酒色、酒香、酒味,酒色、香、味這三方面。酒味就是酒精的成分,最主要是酒精的成分,喝了會醉的。發酵的東西那就要看程度,有的發酵起來真的喝下去頭暈暈的,臉都紅了,那個有酒精的成分,不可以喝的;要是沒有,不會,那是可以。所以基本上來說,酵素就是要看它酒味,就是酒精的成分,來斷定可不可以飲用。現前有這個養生的,提倡養生,做所謂的松露(松樹的葉子去浸泡的),它可以通血氣,這些要發酵過的,發酵的東西,或者是梅子,梅子去浸泡,發酵過的,酒精的成分有了,都不可以喝,喝了會醉人的。在律文裡面講,喝了會醉人的都不可以喝。另外一種,它的體是酒,喝了不會醉,但體就是酒,像雞尾酒,它很淡的,你喝不會醉,但是它就有酒精成分,也不可以的,不可以喝。


問:第三,很多同修要發心受菩薩戒,但因為不通達戒律,唯恐犯戒造惡,得不償失,請法師開示釋疑,以示利弊。


答:我們早上也跟諸位也有解答這一個部分的,他犯戒,受了戒果報比不受的人還要嚴重。在佛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裡面講,提婆達多造了逆罪,墮落了,但是提婆達多因為最初出家,皈依三寶,有皈依三寶的功德,他下地獄很快的就出來了。在經典裡面講,受戒的人犯過下地獄他的時間縮短了,很快,沒有受戒的人下地獄時間很長。這樣都會下地獄,那該不該受?應該受,很快就出來了。我們早上說了,你沒有受戒的時候,你難道不造過嗎?你不受戒,你犯的過失更多,為什麼?自在,沒有戒法約束,反正我也沒有受戒,好像沒事情,叫掩耳盜鈴。其實受戒,從佛法的觀點來講,我們的六根對六塵就是薰習,我們學佛,你讀經、你聽經就是薰習善的種子,法這一方面的種子。你要沒有學佛,你做一個俗人,沒有學佛的人,你就是薰習六塵的境界、五欲的境界,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。我們的果報,從唯識的觀點來講,由阿賴耶的種子成熟了,變現果報出來,「前異熟既盡,復生餘異熟」,由異熟,異熟就是我們的果報體,叫異熟果,這果報體沒有的時候,阿賴耶識的種子成熟了,它又現出一個果報來,就是種子。種子從哪裡來?我們現前第六意識種種的思惟造作,薰習在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。所以修行,轉染成淨,就是你授受戒法在法上的學習,戒法你也是薰習。
我們最初當一個佛弟子就是要受戒,就要受戒的。受戒我們發心,我們中國的祖師智慧高,都教我們要發斷惡修善、度眾生的心,就是發菩提心。薰習的種子,叫做成佛的種子。你有這個種子,將來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緣幫助,產生了果報,叫因緣果報。因要得果報的時候,要有助緣的助長才可以的,你沒有栽培內因,緣幫不上忙的。所以佛法裡面講緣起,叫緣起正見。所有的法都要靠緣起,你念佛,你前面的資糧要有,你要有,要有資糧,所有因緣具足,你才能夠成就。阿羅漢裡面有待時解脫,有時解脫的阿羅漢、有不時解脫的阿羅漢,時是時節因緣,要時節因緣具足的時候才成就。所以緣起法,我們都生在緣起法裡面。持戒,按照緣起當中來說,就薰習種子。我們有受戒,我們有這個種子,發心的那個種子在,所以將來你還能夠遇佛法,還是由你栽培這個種子得解脫。所以受戒,我們不了解戒法,你受了戒就要認真學習,不能老是說怕犯戒。你認真學習,萬一有犯,我們趕快發露懺悔,具足慚愧心,你的道業就會進步。我們要沒有受戒,那就無慚無愧的,什麼事情都可以做,反正沒有受戒,他不可能會進步的,反而墮落了。所以這一方面,希望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我們應該要思惟到這種道理。
所以佛所講的法是圓滿的,我們中國的祖師加以發明,有天台、唯識、中觀、華嚴、賢首,種種的祖師來發明裡面的那些道理,講很多,這些無非都是讓我們應用的,了解它就不會互相衝突,是相輔相成,所有的藥都是治病的。所以在《優婆塞戒經》的業品裡面講,好像一個人重病了,他要組合很多味藥湊合起來,才能治他的病,為什麼?因為他病很重,單一味藥不能治的,要湊合很多的藥。修行當中就要看自己的缺點,譬如瞋恚心,你要修慈悲觀,直接就對治它,修慈悲觀;貪,修不淨觀;愚痴,修因緣觀,對事理不明,修因緣觀。佛有很多的善巧方便,在人的應用,應用得當就是對的。
這是第三,講了之後我們應該發心受戒,我受一條戒也可以,受二條戒也可以,五戒可以分分受,梵網菩薩戒也可以分分受。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,基本上來講現在沒有因緣受,都是方便的。為什麼?優婆塞戒它規定很嚴格的,在家居士基本上要受六重二十八輕,你要住在僧團裡面半年,然後考核。僧團考核可以了,種種的威儀、戒法學過了,具足威儀,他有這樣的資格,在佛法裡面來學習,有智慧、有這樣資格的時候,才允許他受,要二十位比丘來授。基本上現在這個授法都是方便的,六重二十八輕都是方便授的。其實你要根據世尊在《優婆塞戒經》裡面所講的,要二十位,他要住半年,在僧團裡面學習威儀,要了解這些戒法,要知道的。所以《優婆塞戒經》裡面的在家菩薩他可以蓄弟子,在家的弟子,基本上他要了解這些道理,怎麼護持僧團,這些他都要了解。好,接著我們再說明。


問:第四,如已受戒,夢中違背教戒,是否也算破戒?


答:在《善見律》裡面說,夢要有真實,我的弟子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成就解脫,因為夢不真實。第六意識有四種,都是第六意識,獨頭意識、明了意識、夢中意識、定中意識,這個都是屬於第六意識。基本上我們晚上作夢的時候沒有在睡覺,就是第六意識在動,作夢的時候叫夢中意識,夢中意識也是第六意識,但是它是昏昧的。要是真正修行的人,在夢中的時候他也有正念。我們在作夢當中沒有正念,犯戒,自己要慚愧,修行不夠,平常白天的時候正念不夠。這是給我們警惕的,但是不算犯戒,夢中意識不算犯戒。但是自己要檢校,就是說我這樣的情況,表示我白天的正念不夠,我應該要加強,要好好再提升。道心強,正念足,夢中有犯戒的行為,他馬上正念就出來,阿彌陀佛,就醒過來了,沒事。所以這一些都是考驗我們自己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要講到戒法裡面所說的,夢中的不算犯戒。


問:第五,養家糊口,工作當中受持戒律,應注意什麼?


答:你所做的事不造惡業。所以在佛法裡面講,在家居士可以如法的販賣,可以如法做販賣的行為,可以的,但當中不能欺騙。如法的取得這一些財物來養活家庭,這個可以,不可以做惡律儀。惡律儀有很多,只要是造惡業的,都不可以。所以在家菩薩戒裡面,在家人有時候他要種田,他要灌溉,規定你這個水要過濾過的,要沒有蟲的水去灌溉,要過濾。盡量做旱稻,稻子有旱稻、有水稻二種,一種基本上它不用灌溉,種在山坡上。我們到泰國去有看到,旱稻。求陸地種,就是不用澆水的,不用灌溉水的,就是避免殺生。這一方面就是說,世尊的教制裡面告訴我們,在家居士他要養活家庭,可以,如法的經營都可以的,不要造惡業。只要造惡業,得不償失,你造了那個業,將來償還那個果報很重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有造惡業的行為都可以。


問:第六,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?


答:動念,意業的,責心懺,在佛前就可以責心懺。起了一念的瞋,某某人對不起我,哪天我要修理他,起了不好的念頭,趕快懺悔,在佛前責心懺。怎麼責心懺?向佛拜三拜,長跪合掌,說我弟子某甲,故起瞋心,今對佛菩薩面前自責心悔過。其他的念頭,不好的念頭都是這樣,自責心悔過,今對佛菩薩面前自責心悔過,一說,罪就滅了,再拜一拜,就地一拜,起來,再拜三拜,這樣子。


問:第七,受戒後以往罪業是否消滅?


答:受戒,在受八關齋戒裡面,除五逆罪,一切的罪都能夠滅,受八關齋戒的利益裡面其中有一項是這樣。八關齋戒就是出家的,在家人的出家戒,修清淨梵行的,它功德大,除了五逆的罪,五逆罪: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殺和尚、破羯磨轉法輪僧(破僧),這五逆罪,這些罪不能滅的,其他的罪都可以滅。我們受菩薩戒,真正的發菩提心,連五逆罪都滅了,真正的發菩提心。但真正的發菩提心不容易,要透過學習,了解諸法實相的道理。從圓教的發菩提心來說,法界是一體的,本來一真法界的境界裡面是不動不變,沒有輪迴的事情,沒有眾生可得,沒有諸佛可得的,就是一真法界,完全一體的。菩提無發而發,稱性而發菩提心,發的當下就是不發,了解那個理,依止於法界理去發菩提心的。法界當中有什麼罪?沒有罪,法界當中一切的名相不能安立。「平等真法界,無佛無眾生」,佛跟眾生是相對安立的,從迷悟來安立。所以《占察經》裡面講,眾生、菩薩、佛是依世俗的假名安立的,迷了我們的法身,叫做眾生;開始覺悟,透過修行,漸漸啟發出來一點點,叫菩薩;究竟得離無明睡,將本有的法身現出來,叫做佛。迷,眾生;稍許的覺悟,慢慢的覺悟的時候,菩薩;完全的覺悟,叫做佛。這個眾生、菩薩、佛是依世俗假名安立,法身本來不動,平等不二。而這個理很深,大家的眼神看起來就是這樣,很深,聽不大懂。但是佛法是最殊勝的,要滅罪就這樣子滅,法界當中沒有這些的,清淨無染的。《金剛經》所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著相的眾生,要破,破相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,當體就是真如,沒有離開真如有這些東西,離一心沒有一切境界可得,當體就是心性。說:師父,你是學戒的,你怎麼懂得這麼多道理?就奇怪了。戒定慧是一體的,為什麼你要把它切割?本來戒定慧就是一體的。所以我們講學佛,《難怪《法華經》說,佛以一味之雨,三草二木各得其潤。佛所講的法是圓融無礙的,眾生隨著自己的根機,所知道的就是相應他的根機的法,但佛陀是一味之雨,平等的。
所以,受戒後以往的罪業是否可滅?八關齋戒裡面有講,可以;發菩提心,真正的發菩提心,也可以滅罪。沒有到達那個程度,罪還不能滅,少許的折損,你只要發心受戒都有功德,它折損業力。我們平常經常的拜佛懺悔也是一樣,折損業力。慧思禪師在《大乘止觀》裡面講,我們修習空假中三觀,天台就是用空假中三觀,你在思惟諸法實相的時候,雖然你還沒有證聖果,但是那個罪業,有漏的生死的業力,它就是分分的滅除、分分的滅除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在思惟諸法實相的當下,法界就是一個而己,基本上沒有其他的;但是第二念,我們又現出了凡夫的境界。所以那個罪業就是分分的滅、分分的滅,相應的當下就滅一點,相應的當下就滅一點。佛法是殊勝的,我們當佛弟子多有福報,三藏十二部經太殊勝了!念佛是殊勝,所有沒有哪一個不殊勝,不殊勝佛不會講的。


問:第八,犯十重戒、輕垢戒,拜懺要見好相方可再受戒嗎?或非見好相,沒有見好相,可否再受戒?


答:我們前幾天有講到,犯重戒當中有分成失戒體,不失戒體。失戒體分成二種,需要見好相,不需要見好相。我們再重複再講一遍,跟諸位複習一下。以上品纏犯前面的殺盜淫妄四重、四根本,在聲聞律當中來講的話,這四條重戒是道果的根本,一破則聖道不能成就的。還好有懺悔法,大乘當中叫開自新之路,有想要自新改過的,世尊在經典裡面開出了大乘的懺悔法。殺盜淫妄四根本以上品纏犯,就失去戒體了。失去戒體有二類,一個需要見好相的,另外一個不需要見好相。不需要見好相的,那就是屬於六重,後面的六重。前面的四重,上品纏犯,失戒體,要見好相。後面的六重,以上品纏犯的時候,失戒體,但不用見好相,直接向四位出家眾懺悔,接著重受,重新再受戒,他戒體沒有了,失去戒體了。另外不失戒體,用中下品的煩惱犯根本罪,中下品的,那不失戒體,不失戒體就要懺悔。下品纏犯,對一個出家眾,出家師父比丘、比丘尼都可以,懺悔。中品的煩惱要對三個人,犯根本的,他所有的緣統統具足,是所謂的犯根本,但不失戒體,要對三個出家師父來懺悔。這是講十重戒。輕垢罪來講的話,基本上都是對一人懺悔的,對一位出家師父,比丘或者比丘尼師父懺悔。這樣我們在家居士,菩薩們知道了,大家了解。
懺悔法當中,大乘的懺悔法裡面,它確實可以滅罪。我們講取相懺,我們前面講的犯四重戒,這個時候要修取相懺。什麼叫取相懺?不是我取這相來懺,不是,是我們在拜懺,根據懺的儀軌,該要長跪合掌要長跪合掌,該拜的時候要拜,根據儀軌這麼做,認真的把心安住,慚愧心生起來,真正的憶念我這樣的過失是不對的,我以後不再犯了,認真的拜,因為那裡面就是佛菩薩,拜佛菩薩,有發露的文。基本上來講,後面的文,發露的文就是天台的五悔法門,所謂的懺悔、勸請、隨喜、迴向、發願,就五悔,這五種都是懺悔,就是懺悔裡面叫做五悔法門。蕅益大師的占察懺,我們那個八十八佛、大懺悔文,後面的文也是具足五悔法門。中國的祖師是有智慧的,這個懺法都是我們祖師根據經文裡面把它作出來的,真正滅罪。我們透過拜懺之後得到瑞相,什麼瑞相?依我們菩薩戒來講的話,佛來摩頂、見光、見花,種種異相,夢見我吐了很多東西,我去上淨房,這些都是屬於瑞相。要保險,好一點,自己感覺還不夠,再繼續拜,見光、見花,見到蓮花,拜的時候當下。以前我們的同學他有拜八十八佛,拜的當下起來的時候見到前面一片都是光明,那就見光,那也滅業。在家居士修懺的時候,拜大悲懺,念觀世音菩薩,他要睡覺的時候,晚上要養息,一躺下馬上就見到觀世音菩薩,那罪也滅了,表示滅罪。取相懺的滅罪其實是伏業,把這個罪業伏住了,真正的滅業要到初果,登聖果的時候才真的滅業了,取相懺就是伏住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梵網懺悔行法》裡面講,犯戒的罪,雖由取相懺滅,但是業道還在,除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或者你入涅槃,不然世間的因果你還要去承受。所以真正的滅就是要入聖道,得聖道的時候是滅。但是取相懺,把那個業種子伏住,不再動了,那叫取相懺,取瑞相證明自己的罪業滅了,這個意思。


問:第九,愚痴,不懂戒法、佛法,去年一次受了五戒、菩薩戒,後來聽經才知道這樣不如法,屬於越級。這次是否可單受五戒,或者二者都受,有益於今後修行嗎?


答:在《菩薩善戒經》裡面,戒它要次第受,先受五戒,接著就是出家的戒法,沙彌戒、比丘戒,最後面受菩薩戒。《梵網經》當中沒有這樣的次第,《梵網經》當中有菩薩沙彌,所以它就是沒有這樣的次第。我們在受法當中,發大心的人,他可以馬上承受,根機大的,根機深的,深厚的。也有根機淺的,那就是次第。怎麼講次第,有什麼好處?我們先受五戒,如實的受持,日常生活依戒而行,習慣了,持戒這樁事情好像沒什麼不習慣的,很習慣,這個時候你受菩薩戒容易守持,就加一個發大心,發菩提心而已,戒條比較細一點。
但是在受菩薩戒當中有二個條件,第一個是發菩提心,第二要具足菩薩種性。什麼叫菩薩種性?簡單來講,就是你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善根。我們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會問,汝發菩提心未?汝是菩薩否?是菩薩。你說我不是菩薩,你這個善根不夠。我是菩薩,表示有承當性,這個叫菩薩種性。你基本上來講可以這樣回答,就是你可以受持菩薩戒法,就是你種性就具足,漸次的再學習,聽經聞法,因為菩薩戒法就分布在經跟論裡面的。但我們針對性的,第一個就學菩薩戒條裡面的開遮持犯的道理,先學習它。所以你一次五戒受完馬上受菩薩戒,也可以,看根機。要是我對菩薩戒的承當性還不夠,不妨先受五戒,以後再受菩薩戒。但是有的菩薩他會想,機會難得,非一次把它吃下來不可,統統吃下來,慢慢消化,這樣也很好。薰習,第一次受可能不一定非常成功、會做得很好,但是漸次你往前面學習,佛法的薰習,你過去在三寶裡面栽培的種子,那個善根,善根在唯識學裡面就是種子,就是我們過去在三寶裡面所薰習的種子,因為你透過學習法,把那個種子薰薰薰薰上來,漸次的感覺智慧也開了,事情不是那麼不好做,感覺生活上也能夠調的過來,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,最初沒有受太可惜了,怎麼沒有受?我們想不要有後悔的心,當下二種戒統統受了,也可以。這些都看我們自己個人發心的程度,但是受了戒之後一定要學習戒法。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其他的問題,鼓勵大家。


問:第十,八關齋戒當中,因工作關係會衝突,或需要吃飯,或出入不適合場地,受菩薩戒者,在此境時應拒事,不予理會,或者當非去不可的時候,可不可以存心就是隨緣妙用,恆順眾生,而為有緣者聞法,可不可以這樣?




答:我不曉得你是哪一尊佛來轉世的,所以我也不曉得你的功夫到哪個地方。基本上來講,我們凡夫,有這個境界就有這樣的心念。所以修道第一個,在經典裡面都是這樣,菩薩要住在阿蘭若當中修學聖道的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裡面講,住在森林裡面,他自己想,這個地方只有我一個人,很可怕。世尊就開導,你看那個樹也是自己在那個地方,它也不可怕。我們呢?我們身體也是無記性的,執著有我,就有恐怖,有罣礙、有恐怖,就不能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,所以要沒有罣礙。所以基本上來說,因工作的關係衝突,需要吃飯,就是應酬,出入不適合的場地,就不要去,不適合我們的場地不要去,沒有那個功夫。受菩薩戒者,在這種境界的時候應該拒事,不予理會,盡量我們避免。我們前面講,我們為了配合修行,就如法的經營,如法的經營事業可以。有時候我們就放不下,我當一個經理,我不去怎麼可以,被炒魷魚了怎麼辦?礙於我們的工作。這個時候你就要把你的六根統統關起來,耳朵關起來,眼根關起來,統統要關起來,要關好,要關起來。所以這個地方說,存心是隨緣妙用,恆順眾生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恕你無罪;要不是的話,那還是有過失,回來怎麼辦?懺,你不得已你就好好懺悔,有犯過我就懺悔。


問:第十一,請問在網路前可以受戒嗎?哪些戒可以在網路上受?看光碟可以受戒嗎?


答:這是現代的科技,佛在世的時候沒有說在網路裡面受戒的,基本上沒有,在律藏看不到可以網路受戒,所以應該來講是不可以。所以在《俱舍論》裡面講,五戒、八關齋戒都要在師長面前受,《成實論》假名宗可以通自誓受。《俱舍論》講要在師長前受,什麼道理?它講一個道理,就是說爾後這位在家居士他要犯戒的時候,他想我這麼做我對不起我的師父給我受戒,我不能犯,有警策的作用,他生慚愧心。假名宗,就是我們四分律,《成實論》裡面講,接俗之教不可約限。我們在家居士,開緣裡面講,要是沒有辦法到寺院去受,譬如說他上班,受了去上班就遲到,不行,怎麼辦?早上起來天亮的時候在佛前自誓受,自誓受戒。自誓受戒,我們基本上這一次應用,和尚跟諸位授的那個文就是自誓受的文,八關齋戒,那個是自誓受的文,把那個阿闍黎改成世尊,改成世尊就可以了,這是通許的。
所以沒有在網路裡面可以受,你基本上上網查不到的。也不能擺一張相片,在相片前面受,這個都不行。就是自誓受跟對師長受,像印祖,我們看印祖《文鈔》裡面,有很多居士要去印祖那邊,請印祖幫他受戒,太遠了,印祖就給他回信,你自己在佛前自誓受戒。因為五戒通自誓受,沒有法師的地方他可以在佛前,這個時候真的是擺佛像,在佛前自誓受戒,有師長從師長受。所以道宣律祖在南山三大部裡面講,有師長不從師長受,而在佛前自誓受,不得戒。為什麼?佛法,我們七眾弟子,出家是我們在家所護持、所供養、所學習的對象,叫出家師父。七眾當中以比丘為綱領,再來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。這個地方基本上沒有比丘的時候,比丘尼可以為人授戒;沒有上二眾的時候,式叉摩那可以為人授戒,為在家居士授戒;沒有上三眾,那時沙彌也可以授;再沒有,沙彌尼也可以為在家居士授戒。這是建立佛法的倫常。你自己都可以在佛前受了,漸漸的你對出家師父不會恭敬,就斷了我們的善根,不對的,這不是世尊的心意。所以所有的戒法都在比丘的僧團所制定的,為什麼?就是比丘要負責教導的義務。整個佛法就是金字塔形的,最頂端的;不能大家齊頭式的,齊頭式的這個團體一定亂。所以七眾是這樣排列下來的,以比丘為主,接著沒有就是比丘尼,一直到沙彌、沙彌尼,都可以為在家居士授戒。沙彌尼也可以說法,沙彌戒裡面,說法,登獅子座,這個都開許,可以的,講經說法都可以。佛在世的時候,證阿羅漢的沙彌都有,很多。
所以這一方面,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要隨順佛的教制,這樣才能夠真正護持到佛法。我們在家居士,縱然有很高的智慧,他要恭敬出家眾。佛在世的時候,須達長者證三果,基本上他可以教導比丘,在教導比丘的時候是怎麼樣?他要先跟比丘頂禮,不能坐,要站著跟比丘說法的,教導。毘舍佉母,鹿子母就是毘舍佉母,毘舍佉母她已經證三果,她有三十二個小孩,三十二個小孩都出家證阿羅漢的,每一個都是阿羅漢,毘舍佉母她多麼恭敬出家眾,護持比丘、比丘尼。我們要學習這個戒法裡面,雨浴衣,那個因緣就是毘舍佉母祈求世尊,她要護持遠來的比丘,要供給他飲食,下雨的時候,看到比丘、比丘尼在淋雨,她要供給雨衣,下雨的時候可以用,她向世尊祈求八個願,就是護持比丘、比丘尼的願。你看聖者,這些比丘、比丘尼不一定都是聖人,凡夫,但是他出家,他就是在家居士修福的對象。
經典裡面很多,在家居士證初果的,比丘有病了,需要和合那個肉,請奴婢去買肉,但是今天斷殺,買不到肉,自己割大腿的肉煮藥配藥給病比丘吃,割捨血肉,都要修福,這樣才是真正的法,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護持到佛法。人家不信佛的人看,出家眾這麼樣的偉大,聖人都還護持,人家會對三寶生起信心,這是正確的。所以我們當佛弟子,你要了解正確的法,我們做對了才真正護持到法,做錯了本身就是破法,我們就是破法的人,那過失很重,不好。想必我們來學佛要得利益,不是要得過失的,每一個大家都是這樣的發心,這樣的用心,我們就要學習正確,對出家師父們就要恭敬,乃至剛剃度的沙彌也要恭敬。不能說,這當我的兒子都還太小,不行,輕視就有過失的,不可以這樣。所以基本上我們都要好好的學習戒法,了解威儀軌則,才不會造惡業,才真正護持到佛法。


問:第十二,弟子是一名在家佛弟子,還有很多工作在身,避免不了一些應酬,中國酒文化很濃厚(還要強調一下,我們中國的酒文化很濃厚。大禹王的臣子儀狄是第一個造酒的人,儀狄,他第一個造酒,獻給大禹王。一喝,不對了,他就想,以後的國家君主因為酒而傷身破國的人不知要有多少。真正是這樣,後來你看那一些敗家子,要把那個朝代毀敗都是放逸的,基本上都是放逸的。所以大禹王,儀狄要討好大禹王,大禹王是明君,就把他貶出去了。所以中國酒文化濃厚,這種文化不要也好),經常是無酒不成席的。另工作期間不太適合素面朝天,對人不尊敬,會稍許塗一些潤膚霜。但弟子淺知受戒的殊勝,及護持戒體的功德,請師父開示,如何如法處理這些事情,這樣能受菩薩戒嗎?


答:就是那個酒戒,你要真的沒辦法避免,酒戒就先不要受。但是我告訴你,酒是愚痴的因,本身你喝酒是栽培愚痴的因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裡面講飲酒有三十五種過失,其他的經典講有三十六種過失,《四分律》講有十種的過失,當中有一個都是種愚痴的因,那不好。所以盡量我們避免,我們要表明我們的身分,我們是佛弟子。我們在台灣有一個居士,他是一個大企業家的特別祕書,董事長要出去都要帶他出去的。他學佛,他表明他是佛弟子,董事長沒有給他炒魷魚,而且對他很好,很敬重他,因為為人端正。出去基本上要交代,把我們的祕書照顧好,菜要炒好的,不能有其他不好的東西,陪他出去不喝酒的,也有這樣的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不一定說事情沒有喝酒不行。我們要漸次的,善巧方便,他可以接受,我們是學佛的,這一些我們都避免。塗一些潤膚霜,基本上沒有打扮的太那個,就是我們要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,禪宗經常要找本來的面目,恢復我們本來面目,就是淡淡的就OK,不要太多,一點點。所以這樣應該可以處理你的問題。


問:第十三,在清理花園的時候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,是否破戒?


答:我們講破戒,嚴重的話,四根本,但是所有的戒,我們在戒法裡面分成什麼?戒跟威儀,輕的戒是屬於威儀,重的戒就是叫破戒、破威儀,分二種,但是威儀也是戒,所以有時候通的來說,小戒也叫做破戒。我們平常所認知的破戒就是說四根本,其他威儀懺悔就清淨了,對一個師父懺,基本上就清淨了。所以傷害小動物,懺悔就清淨了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殺是有性罪也有遮罪,犯遮罪,懺悔就清淨;性罪,就是你跟牠之間的關係,誤傷有誤傷的果報。《成實論》裡面講,頭陀行的比丘,他用功的關係,不小心殺生,是誤殺。後來這個比丘在山裡面打坐,這一個被傷害的眾生在轉生之後當野豬,牠的果報就是當野豬,不是因為被殺了當野豬,是牠的果報,這個身體(果報體)沒有了,在投生的時候當野豬。這個野豬,我們講豬的習慣性嘴巴喜歡這裡敲一敲、那裡敲一敲,所以野豬在山上鼻子就去敲那個石頭,這石頭從山上掉下來把比丘壓死了,也是誤殺,野豬也不是要殺那個比丘。這是講誤殺有誤殺的果報,彼此之間的。他因為不是煩惱所產生,所以他不下三惡道。但是彼此之間的因果在,要償還的,這一點我們要小心。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原因也在這個地方。所以誤傷,基本上依我們的戒法當中,誤傷就是責心懺,責心懺就可以。要是沒有正念,明明看到了,但是就是沒有那個正念,把牠弄死了,那要對首懺,跟故心的情況差一級,要對師父懺悔。


問:第十四,家人不吃素,煮肉及請朋友吃飯,是否破戒?


答:在菩薩戒裡面,煮葷食犯輕垢罪。要是說我們在家居士,家裡可能只有你學佛,你吃素,你要料理家庭,難免都要煮這些葷的。我們就是不要買活的眾生回來,基本上買死的眾生回來處理,懺悔,我們半月誦戒的時候就能夠懺悔。沒有因緣對師父懺悔,懺悔要對師父,不能對在家,在家對在家不可以,因為羯磨法、懺悔法只有出家眾學的,在家眾沒有學這個法,基本上要對出家師父來懺悔。要沒有因緣,我們就在佛前發露,等有因緣遇到師父,一懺悔就清淨了。這一些都是屬於遮罪,一懺悔就清淨。


問:第十五,犯了菩薩戒要向法師懺悔,但我們那裡(就是住的地方那一個區域)沒有法師,應該怎麼做?


答:剛剛所講,先發露,等有因緣遇到師父,就向師父懺悔,這樣就好。發露就是罪不再延伸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講,業性的道理有四種特性,第一個,業不作不得;已作不亡;業會增長廣大;業決定一切。業會增長廣大這個道理,就是你造善業、你造惡業,這當中沒有後悔的心,那個業力就像滾雪球一樣,它會一直輾轉增上。所以基本上我們有罪就要發露,一發露那個罪就停下來了,它不會再增廣。好像一個人生了膿瘡,你要不治療它就要潰爛,乃至整個手整個腳都要鋸斷。造善業也一樣的,你發歡喜心,你造善業,你供養三寶,護持三寶,歡喜心,沒有後悔的心,基本上這個果報,這個業力一直在增長的。這個是業的特性,裡面有一個,業會增長廣大。所以我們當佛弟子要知道這個道理,你造善業,歡喜心,滿心的歡喜,沒有後悔,那你非常殊勝。造惡業,要趕快發露,那個業就停下來了,再一懺悔就清淨了。發露就好像草你把它挖起來,把那個根把它朝天,朝太陽曬一曬,它不會再生長了,發露就是這樣的。基本上我們發露過失,像昨天我們菩薩們做懺悔,給大家做懺悔,把事情講出來,你心裡就輕鬆了。所以聽法師講,我們昨天一懺悔,有一位蓮友,十幾年的憂鬱症好了,病好了,昨天晚上就好了,很神奇,戒太殊勝了。發露過失,把我們內心那些隱憂的問題統統講出來,就沒有負擔了,病好了。學佛得憂鬱症會給人家笑的,為什麼?不專心用功,打妄想,想東想西的。你真正的學佛,心專注在法上,所有的這些罪業統統一直息滅掉。


問:十六,已受過菩薩戒的居士,如果父母、家人往生了,在葬禮期間應該穿白色孝服,還是穿海青搭縵衣?


答:你要做法會是吧?你在家就要隨順世俗的法,要穿白衣、孝服都可以。我們出家眾當中,三大部裡面,自己的父母親往生,你不要搭衣都可以頂禮的,可以拜的,那是你的父母。你不能講,我是師父。他就是你的父母,世俗諦,還是要拜。你看世尊,淨飯王往生他抬棺,他示現給我們看,大孝釋迦尊。


問:十七,受八關齋戒期間可以擦防曬霜嗎?


答:可以,這一些是無所謂,不要有香味的都可以的。


問:十八,學戒的在家同修,尤其是女眾,彼此間該如何稱呼,是稱師兄或者師姐?


答:你是女眾,你不是男眾,所以叫師姐,就互相這樣稱呼,男眾稱師兄。師兄、師姐是我們在家居士彼此之間的稱呼,我們稱出家師父,不能說我跟這個師父學習,他有剃度的弟子,我們跟他好像是師兄弟,不是這樣。你皈依三寶,所有的出家眾都是你的師父,要了解這一點。不能說我跟老和尚學習,你跟老和尚出家,我們就是師兄弟,不是這樣的。你皈依三寶,那個僧寶就是所有的出家眾,乃至沙彌你都要叫師父的,某某師父,要這樣的。這樣在佛法裡面不亂規矩,才能夠真正護持到佛法,才有功德。


問:第十九,如果八關齋戒未得戒體,是否影響受五戒得戒體(個別而論,五戒是五戒,八關齋戒是八關齋戒)。如果未得八關齋戒的戒體,在八關齋期間,無論如何精進,都不得利益嗎?


答:你在用功的時候,基本上第六意識在善法來學習,阿賴耶就薰習善法,還是得利益。我們平常沒有受戒的時候,我們用功就得利益。戒就是栽培,薰習那個種子,我們基本上來講,我發心受戒,在三寶面前薰習的那個力量是最強的、最殊勝的,受戒的時候,所以那個種子不一樣。其他的叫做善法的種子,我們受戒的時候所納受的也是種子,但是是叫戒體,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所結成的菩提願心的種子,不太一樣的。
所以當我們所謂的盡形壽,聲聞戒的戒體叫盡形壽,你捨命的時候戒體沒有了,但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還在,菩薩戒叫戒體,下一輩子就是叫戒體,我們下一輩子再來,叫做種子,有種子在的,但不叫戒體。而實際上它所薰的就是菩提願心的種子,是聲聞律,它講到第六識,聲聞的戒法,聲聞的教理,講到第六識而已,沒有七識、阿賴耶,大乘才講阿賴耶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它講第六識的,講到第六識而已,所以下一輩子他沒有所謂的戒體這樁事。但依大乘的觀點智慧去看,就是那個種子還是在阿賴耶裡面的,所以我們下一輩子當中再來的時候,我們還可以學習佛法,這個種子還會起現行,修道,它幫助我們的。所以熏種,我們在受戒的時候,發心的熏種很要緊,不要打妄想,我家裡面什麼事情還沒做好,打妄想,熏的種子不好,不具足的,要專心的在受戒的事上面發菩提心,真正的發菩提心。


問:第二十,以前墮過胎,現在發心受五戒,會有遮難嗎?


答:六遮,我們受持八關齋戒有問六種的遮難,沒有受戒前你那個叫世間的惡業,基本上它不障礙我們發心受戒的。你要有受過戒你墮胎,那犯重戒,那個就會遮障,基本上那受戒就不能得戒的,要透過懺悔才可以,懺悔之後才可以。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了解它。
我們時間現在已經到了六點半,時間過得很快,學人認為我可以把它回答完,但是還沒回答一半,我們有五十八個問題,再加上有特別的問題。所以沒有回答完,怎麼辦?問問諸位,怎麼辦?我們後面還有沒有什麼課?這個課是最重要的課,我們再繼續上,再繼續上下來。我們就講快一點,但是要講仔細,要快、要仔細就不容易,我們就嘗試著這麼去做。


問:第二十一,請問,受戒以後,家裡面的財務是我在打理,有時候瞞著先生拿錢去做善事,因為先生沒有學佛,這樣算不算偷盜?


答:盜戒裡面有一個情形,你們二個人同夥共財的,不分彼此的,這個時候你自己去做善事你拿錢出去,這是無所謂的。我們就問,妳買菜的時候有沒有告訴他?沒有。妳處理一些家庭瑣碎的事有沒有告訴他?沒有。妳做善事是什麼?修福,護持三寶,也是為了他,為了這個家庭能夠好一點,能夠有福報,所以基本上這不算偷盜。妳要拿去買化妝品怎麼辦,妳有沒有告訴他?也沒有。所以這一些就是說,妳反而護持三寶做善事給他增加福報,那也是好事,所以這個不算是偷盜。盡量就能夠漸漸的,我們自己學佛,把本分事做好,在家人也要這樣子,不能一學佛就鬧革命。就是家裡面你要守本分,把自己本分事做好,另外家裡的人就會感覺學佛很好,沒有變怪人,反而很正常,他感覺學佛很好,漸漸的也把他給度了,那就是全面性的,大家都學佛,那就非常好。


問:第二十二,有時候要去參加法會或聽課,也不敢明講,這樣算不算打妄語?


答:基本上,你講其他的事情就是妄語,但是你為了學法,要懺一下,不是那一種不好的心念去欺騙的,為了學佛,懺一下,懺一懺。是否犯戒?算犯。怎麼懺?對師父懺悔就可以,對一個師父懺悔就可以。


問:第二十三,因身體問題,醫生開藥方裡面有些動物的成分,請問能吃嗎?


答:在菩薩戒裡面講,我們要有病,乃至虎的骨頭,需要這些動物的,是藥,它可以的,只要你不是殺生得來的。比方說你為了藥,你去殺生來配藥,這個不行。現成的,因為身體需要,去配藥,可以,是可以的。在這一方面我們盡量就是說用其他的藥可以代替,作用、效果也相同,我們就用用其他的藥。要是說非得用這樣的藥不可,你為了治病,可以的,不要殺生就好。


問:第二十四,怎樣才能得到戒體,不會觀想能得戒體嗎?怎樣知道自己是否得了戒體?


答:怎麼才能得戒體?受戒的觀想法,我們基本上沒有受戒前,所有的境界都是我們犯過的境界,現在你要受戒,就是在所有的境界當中反過來,就要斷惡、要修善,要度一切眾生。什麼叫度眾生?用斷惡修善的道理自行而化他,教導人家,這叫度眾生。不是說我可不敢,度眾生的事情是師父的事情,我是在家居士,我怎麼度眾生。度眾生就是說將我們自己斷惡修善的方法去影響其他的人,教導他,就是度眾生。所緣的境界也是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,菩薩戒來講,就十方世界當中的十法界都包含在裡頭,普遍的對這些境界而發起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,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而不度者,叫發菩提心。發了這樣的心,緣境發菩提心,接著其次做觀想,發心是正因,觀想是幫助加強,在阿賴耶識薰習的種子再加強。所以基本上你只要有發心,發菩提心,對著這些境界去發心,就可以得戒體,你要加上觀想,會觀想,那更殊勝。
觀想的層次,在三大部裡面,第一個觀想十法界的妙善戒法,由心業力。什麼叫妙善戒法?就是所有的境界都是我們持戒得功德的境界,這個境界,我們發心要斷惡修善,這個就是我們的妙善戒法。由心業力,由我們的內心,業,就是一種造作,由內心的造作,轉惡為善。我們的心在緣那個境界,心是有情,外在的境界是無情,無情的境界會隨著有情的心而轉動,在緣起當中,法爾如是,會產生那個善法,震動。你就觀想,這所有的善法由我們發心的力量,所有善法統統震動。震動怎麼震?像大地震動。諸位有沒有見過地震?大陸的內地可能沒有感受到地震過,就是地震,像地震一樣,觀想震動,善法震動。第二番,前面還是一樣,緣境、發心、做觀想,觀想的時候,就觀想那個震動之後,有那個善法如雲如蓋湧升虛空充滿整個法界,覆蓋在我們受戒的人頭頂上面。怎麼觀想?就觀想像下過雨山上忽然之間從樹梢就升起那個雲,就一下子飄飄飄就聚成整個大片的雲,你就取那個境界,一動接著就善法湧升虛空,如雲如蓋覆蓋在頭頂上面。第三遍的時候,還是緣境、發菩提心、做觀想,就觀想覆蓋在我們頭頂上面的妙善戒法,就變成像漏斗的形狀,倒三角的形狀,由我們的頂門入於整個身心充滿整個正報,納受成為戒體,這樣觀想。這個要訓練,平常的時候就要訓練,訓練有素,大家就如實的這樣作觀,得戒體,沒問題。你發心,緣境、發菩提心,那是最主要的,觀想是加強那個印象,加強阿賴耶識種子的薰習。
再來,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戒體?你要作夢的時候,要本身惡的境界現前馬上能夠抗拒,那就是有戒體。戒體也叫做非色非心法,無表色,所以我們沒有感覺。基本上有的人他觀想的時候,當下整個寒毛皆豎,那一種情況就是那個善根整個上來了,那個戒體就有了。所以這一方面我們也不用猜它,說到底有還是沒有,不用猜,如實的觀想,它在緣起當中自然就有,自然就會有的。因為我們第六意識,你不要說受戒,平常時候第六意識在動,阿賴耶就在薰習種子。所以當下你在受戒的時候發菩提心就是薰種,第六意識在思惟的時候,阿賴耶第八識就薰種了,那就是戒體,揀別於平常的善法,不一樣的。所以和尚在解釋「宗體篇」裡面,戒有二義,第一個有本期誓,第二遍該生境,普遍該攝所有的境界發菩提心,跟平常的善法不一樣的。


問:第二十五:弟子曾到某寺院掛單,外出時帶了寺院的水,是否犯了盜罪?


答:要補貼,補貼給常住。

問:事後師父說怕居士們犯類似的錯誤,寺院代繳了水電費。


答:代繳了水電費,你還是沒有拿出來繳,所以你要補貼。

問:這樣是不是就沒有罪呢?


答:還要補貼的。無知,不曉得的,我們不曉得的基本上有很多的事情。所以道宣律祖在三大部裡面,在「別行篇」當中,我們入寺法式,進入寺院的法則軌式怎麼樣,裡面有很多道理,那個都是我們要學習的。裡面有一個,你到寺院去要離開了,掃掃廁所,打掃環境,這些種種的護持,乃至於我們稍許補貼,補貼常住,因為怕自己會侵損到常住,是要這樣做的。不要說這樣我們沒有錢的人我們怎麼到寺院去親近?沒關係,你就進來打掃環境,幫忙打掃環境也可以,可以修到一點福,需要這樣。


問:第二十六,蕅益大師說,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低在功夫之淺深,並沒有講戒律可以提高品位,應如何正確理解?


答:《觀經》的三輩往生,中品中生、中品上生,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,持一日一夜清淨的沙彌戒,經文裡面都有,誰說持戒不能提升品位,可以。再來,蕅益大師講這個是一個千古的判決,道理就是如此的,往生不往生在你有沒有信心、願力,在這個地方。但是蕅益大師在其他地方講,念佛是正行,戒定慧是助行,這一句話是根據我們念佛這方面來說的,這是正行,助行當中,這句話當中沒有講,但是在後面有講,《彌陀要解》,諸位翻一翻就有,念佛是正行,戒定慧是助行,要正助合行。所以印光大師講,要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接著老實念佛,還是持戒念佛,一樣的。持戒,《觀經》裡面就告訴你,從中品中生、中品上生,這個都是持戒的。所以你能夠持戒念佛,最起碼在中品的,不在下品,在中品的,中品以上的。所以這個是有它的根據。


問:二十七,世尊開示,正法時期,戒律成就;像法時期,禪定成就;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。現時值末法,如何正確理解末法時期戒律的作用跟淨土的關係?


答:淨土成就,世尊沒有告訴你不用持戒,戒定慧三學都需要的。我們講淨土念佛,事一心不亂,從伏煩惱到斷見思惑,基本上裡面就有定、有慧,有慧才能斷煩惱;理一心不亂,破無明證法身,那都是有慧、有定,但是前面呢?前面要有戒,你沒有戒基本上你這個定慧的功德得不到。平常我們講帶業往生,帶業種不帶現行,這是古德所講的,帶業種子,不帶現行的。就是你到伏煩惱,事一心不亂到伏煩惱,所謂的伏煩惱,你日常生活當中不起雜念,沒有造惡的心,所有的心統統調伏了,帶業種子,不帶現行。要是說我們還在造惡業,平常很多的這些違犯,那不行的。你倒不如你直接持戒,你持戒你就把這些統統遮止了,接著你心安理得好好念佛,這個功夫要成就就更容易。修行就是道力跟業力在搏鬥之間,你要沒有道力,業力就要束縛你。所以我們持戒就要斷惡修善,第一個,有斷惡修善的基礎,再往上提升就超越了,你念佛直接往生極樂世界。


問:第二十八,我媽八十三歲了,吃素念佛三十年左右,因身體原因,這幾年不會說整句的話,但整天阿彌陀佛不離口。她已受過五戒,我想請她在家受八關齋戒,請問要如何受?


答:就是我們和尚,清公和尚,我們和尚為諸位授的那個文,在佛前自誓受也可以。


問:第二十九,受了菩薩戒,起心動念不善,讓他人生煩惱心,請問是否算犯戒?


答:起心動念的不善,不善的念頭,責心懺。我們要經常保持正念,你要經常薰習佛法,經常的念佛、拜佛,做這些佛法的事業,這很要緊,真用功都要做的。念頭,因為有習氣,有等流習,經常你反薰,經常用功,漸漸那些妄想、妄念就會少了。


問:第三十,弟子以前受過五戒、菩薩戒,這次弟子想重新再受。但弟子的先生開公司,難免有偷稅、漏稅的情況,弟子又無法改變,請問這樣算不算犯戒?


答:這個昨天就有菩薩他有懺悔過了,要是自己親自動手做這個帳的,管理這些錢財的,難免有同犯。所以這一方面我們盡量改變,要繳稅就應該繳。不然的話,你這一條戒,盜戒的部分可以先不受的,先不受。我們要真正的話,就是不要造那個業因是正確的,要去改變他。


問:三十一,受菩薩戒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哪些?


答:就是發菩提心、有菩薩種性,二個,這二個是它的基本條件。


問:三十二,生活境緣非常多樣、複雜,如何做到活潑自在的嚴持戒律?


答:慚愧,我目前還沒有做到活潑自在。要活潑自在就不容易,持戒是要比較拘謹一點。就是要根據佛的,你看佛有沒有活潑自在?佛是很自在的坐在那個地方,安詳,慈悲視眾生,慈眼視眾生。要學佛,要拘謹一點,要有具足威儀,然後好好學習,可以靈活應用。我們對於戒法的開遮持犯你了解了,可以靈活應用,自己曉得這樣犯戒、這樣不犯戒,我們就不要踰越範圍,在戒法的範圍當中我們去應用它。所以戒法也是非常靈活的,它也不是很呆板的。


問:三十三,持戒的總原則是什麼?


答:少欲知足,少欲則少煩惱,知足則常樂。我們凡夫會犯過就是多欲,有了還要更多,不能知足,所以你就會造惡業。少欲知足是持戒的一個總原則,要輕重等持。和尚跟諸位強調過的,實際上你去做的時候是如此,輕的戒、微細的戒你能夠守持,你的心就細了,心就細,心細的時候,漸次的你會看到你的念頭,你的起心動念念頭你都很清楚,乃至於那個念頭要上來了你可以看得到,心要動了,馬上趕快念佛用功,把那個念頭轉過去,要這樣的。你要粗裡粗氣的,打妄想了之後才知道打妄想,來不及了,要犯過了。所以就是要細,持輕的戒是對治習氣,所以要輕重等持,對我們來講最好。說我沒辦法,不行。那你就好好的能夠做的盡量做。弘一大師,弘公在他的著作裡面講,就是輕的戒這一方面,遮戒的方面,性罪因為有果報,遮戒方面你盡量的去做,護持它,做得愈圓滿愈好。在家居士只有五條而已,你都不能做,我們有二百五十條,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,你五條而已,你都不能做,要發心,都可以發心成佛,五條不能做。


問:三十四,已受八關齋戒,衣服有花色,沒有素衣服,算犯戒嗎?


答:受八關齋戒我們穿樸素一點的衣服最好,當然你不一定要穿居士服,就是樸素一點,不要大花大紅的,那些的都避免掉。因為我們講,凡夫是這樣,有這個境界就有那個念頭,你要穿咖啡色的,你看穿那個咖啡色的心就比較寂靜,你要看穿花花綠綠的,心就比較躁動,諸位自己觀察觀察就知道。所以這一方面就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它。

問:用了淡淡香味的洗手液、臉霜等,算犯戒嗎?


答:不要太香的,只能夠這麼說,到底淡淡的香淡到哪我們不知道,不要太香的,乃至沒有味道的最好,是最好的,這樣持戒就比較嚴格一點。最初不嚴格,到最後面就散掉了,要嚴格一點。

問:若算,當如何懺悔?


答:有香味就是下品罪要懺,對師父懺悔就好了,這些是遮罪,但是護持我們前面重戒的。


問:三十五,請問我們是先受戒,還是先學習戒律,了解戒律之後再受五戒、菩薩戒?


答:不一定,你要能夠先學習戒法再受,當然也是好,但是機會難得,你也可以先受了,再好好的去學習它,也可以。基本上來說的話,透過先學習、了解,自己就能夠揀別哪一條戒我可以受,哪一條戒我現在的時機因緣還不成熟不受,就可以揀別。所以菩薩戒要先學習過,前面有持過五戒,生活上可以調得過來,基本上你受菩薩戒你很能夠去受持它。要沒有,就是比較勉強一點,那你要趕快補,要聽,把戒條聽清楚,不會、不懂的要請問師父,了解的在家蓮友,知道的,也可以請問,基本上這樣我們才能夠圓滿去受持那個戒法。所以平常講,要吃補要先補知識,不要亂吃補,要先有知識。我們在學習裡面過程也一樣,先解而後行,大根機的人即解即行,那是另外一回事,平常來講要先解而後行。


問:第三十六,在寺院擔任執事的女居士,可以對來寺院參觀學習的法師提出批評指責嗎?


答:不好。在什麼情況下可以?妳跟法師很熟悉的,妳可以私底下做規勸,要沒有,我們請其他的法師來講比較適合,因為我們處的地位是在家居士。尤其有不對的地方,我們不要用批評的角度、用指責的角度,應該是說這個事情提出來應該怎麼做比較好,要這樣子。因為假使出家眾有不對妳批評,妳也是有過失,所有的業是自作自受的。所以妳有恭敬心,得福報、得功德,沒有恭敬心,得罪過的。他有錯是他的過失,妳批評指責是妳自己的過失。怎麼辦?我們請其他的師父來講,或者我們用委婉的角度,提出應該怎麼做比較好,講話的口氣要好一點,這是要緊的。


問:三十七,弟子有一個小公司,由於客戶欠款,我一直不能給供應商按時付款,請問算不算犯盜戒?


答:因為你沒有虧損他,你晚一點付給他而已,也不算。算不算妄語?這一方面,只要你跟對方講好了就不會,也不會的。


問:三十八,弟子給員工發放的福利,經常讓他們用發票來沖抵(就是給他福利,但是你要拿發票回來沖抵),那就不用計稅,算不算犯盜戒?


答:這一方面比較細,基本上來講,我們就是要正常,不要拿員工的發票回來自己去沖抵那個稅金,這方面都有漏稅的情況,有漏稅就知道犯不犯戒,就知道了。所以這方面我們都不這麼做,你當佛弟子,老老實實的,該繳我們就繳,你要有福報,繳不完,你還是會有福報的。


問:三十九,弟子的朋友在弟子的公司放了葡萄酒,有人買酒,弟子代收貨款及發貨,請問這樣是否犯酒戒?


答:我們菩薩戒裡面,過酒器與人飲酒,五百世沒有手的果報,得到沒有手的果報,所以這個不好。雖然利潤不歸你,但是你替人家拿酒給對方,這個就種沒有手的果報,所以這個不好,你就不要做,不要做這些事情。


問:四十,受五戒後離婚,算破戒嗎?


答:這個不算破戒,戒裡面沒有這個戒條。


問:四十一,不受五戒而有做到五戒,是否能得到戒體?


答:沒有戒體的。我們和尚講得清楚,戒有二義,第一個有本期誓,第二遍該生境,這個才叫做戒。你基本上,有本期誓,最初我們在三寶面前發了誓願,斷惡修善度眾生;遍該生境,你發了心是普遍該攝所有的境界。所以《多論》裡面講,你在受戒當中有揀別的時候,不能得戒體的。譬如說殺生,我人不殺,蟑螂、螞蟻我可要殺,那你不得戒,不能揀別的。所有犯過的境界統統要遮止,才能夠得戒體的。所以這個就是你做善業,而沒有戒體,是善業。好人不一定是修行人,好人要是修行人,他很快就馬上可以修了。第一個,能夠做到這樣很好,再來就進受五戒,受戒。


問:四十二,弟子即將搬到父母家裡面去住,而父親會把他的房間和床給我們用,父親的床是高廣大床,弟子要更換,又恐老人家生煩惱心,請問如何做才好?


答:換一換也好,就是跟父親來解釋,把它放起來當紀念,這樣子父親應該也會歡喜,你就守持功德迴向給老人家,溝通溝通。


問:四十三,受了五戒,將來若不能受持,該如何捨戒?


答:受了戒就能夠好好守持,要真的不能守持的時候,可以捨戒。捨戒怎麼捨?對一個懂你的話的人來講,就可以捨戒,不一定是受戒的人,不一定是學佛的人。在律藏裡面講,白衣、外道,隨能解你的言語,了解你的言語的,都可以構成捨戒,你跟他講,我不持哪一條戒了,跟他講,他聽得懂,知道,那一條戒就捨掉了。


問:四十四,弟子來自悉尼(從雪梨來的),請法師推荐幾間律學淨土的道場,在台灣、香港、中國、澳洲都可以,可供女眾剃度出家精進修行的。


答:都有,中國也有,香港也有,台灣也有,都有持戒念佛的道場,澳洲也有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因緣,要住住看,修行這樁事情就是因緣法,要住住看,感覺適合就住下來,安心就住下來。


問:四十五,受戒時由高僧大德作為授戒師,和由一般法師作為授戒師,有什麼區別?


答:在律藏,授戒就是要懂得戒法,在菩薩戒裡面,無解作師戒,就是輕垢戒的第十八條,那裡面有講,就是要懂得那個戒法的,以菩薩戒來講,還要懂得戒法,知道禪定,要了解慧藏窮玄,就是智慧,般若波羅蜜,他要具足三學的。

問:還是只有律師才可作為授戒師?


答:要通達三學的。


問:四十六,捨食的做法是什麼,如何捨食?


答:這是我們出家的戒法。基本上來講,我們要護持這個師父的戒法,譬如說,我們吃剩的東西,依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沒有隔宿之糧,沒有隔天的飲食。所以南傳的比丘天天要托缽,天天要去托缽的,托缽回來吃剩的就倒給狗貓吃,給牠們吃,不蓄存的。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,我們中國就建立叢林,就所謂的廚房,齋堂。佛在世的時候就有所謂的廚房,比丘因為生病,要照顧病比丘,沒有辦法天天去托缽,他就要有多餘的要把它放起來,供給這個病人來食用,所以就會有廚房的產生,是因為這樣,照顧病比丘的。
這一方面,因為飲食方面,我們吃剩的,基本上我們,人家供養過的,過了午之後,供養的有所謂的手法,就是手受的時候,我們供養的當下,它裡面就產生一個法,叫手法,這個法它會保持到過午之前都有那個法在,過午之後那個手法會失去。譬如說我們喝果汁,過午的時候可不可以喝果汁?可以,過濾清澄的果汁,居士供養,我們直接手受,我們就可以喝,但這個有手法在,四十八分鐘以內可以。超過了,這個法失去的時候,這個時候我要再喝怎麼辦?這法失去了,我要先捨,先捨給這個俗人,這個在家居士,然後他重新供養,再重新供養。受了之後,法失去了,那個叫殘食,我們喝剩的叫殘食,剩餘的,所以這個時候要捨給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要供養,這個時候叫清淨,捨給他,那個殘的意義就沒有了,接著居士再供養,就新得的,可以再吃,可以再用,捨食是這樣。就護持那個戒法,護持我們出家的戒法。所以出家的戒法很微細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很微細。二百五十條戒,三百四十八條戒,都是就比較容易犯到的來講,在律藏裡面還有很多,還有很多沒有列出來的,都是生活上的一些威儀,是這樣的意思。


問:第四十七,清公律師於傳授八關齋戒的儀式當中說,犯重罪應向四位出家師父懺悔,犯輕罪則向一位出家師父懺悔,請問為何不向佛菩薩懺悔?


答:人能弘法,不是法自己來弘揚,法不能自己弘揚,這個時候要由僧來弘揚。所以在末法的時候,住持三寶當中的住持僧寶很重要,佛、法這二寶不能自己弘揚,要靠僧寶去弘揚的。所以所有的法就賦予僧團,賦予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來弘揚這個法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受戒、懺罪都要對著出家師父來懺悔的,這個時候能夠讓我們產生慚愧心、警覺心。你對佛菩薩,你心裡想,反正佛菩薩也不會說話,他也沒講善男子、善女人不要再犯了,沒有。但是出家師父會呵責、教誡你,以後不要再犯,依教奉行,有那個作用,會遮止我們的煩惱,這個就是利益,要這樣做的。又能夠為你做證明,你自己要坦誠的發露,所有的罪整個翻滾出來,就清除了,把它破壞了。


問:四十八,弟子住小道場,出家人就弟子一人,帶居士念佛,如何受持好戒法?


答:你念佛不妨也可以學戒,你將這個戒法好好的教育在家居士,他能夠護持你日常生活這些的戒法那就非常好。我們出家就是要學習戒法,學習我們知道了,反過來要利他,就要教導在家居士,我們在家居士得到教育,就知道怎麼護持師父修行,得功德。所以在三大部裡面講,出家直接修解脫的因,在家結解脫的緣,就是護持。當然以我們觀念來講,在家你好好念佛也是修解脫的因,你能夠好好持戒也是修解脫的因。是就護持這方面來說,你護持師父,師父直接好好修行,你護持他就是一個緣,結解脫的緣,那就非常要緊,沒有這樣的因緣的話,將來遇不到三寶的。


問:第四十九,五戒犯戒輕重,如何細分定義,還是只是簡單詮釋,從字意上直譯?


答:《五戒相經箋要》裡面的解釋很多,《在家備覽》裡面的解釋也很多,這個都有待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它,它裡面很微細。所以基本上戒律有專學,我們出家修行,大體上你日常生活要調得過來,細的部分那就是專學、專研,比較細的,這一些都有它的微細的差別相,要透過學習才了解的。


問:第五十,弟子在受八關齋戒的第二天已破了不非時食,因在廚房出坡的時候,看到飯勺和菜碗上有飯粒和剩菜,不敢浪費十方供養,就吃掉了。


答:你太惜福了。惜福,我們的惜福是怎麼樣?這個東西可以吃,不吃,浪費,叫惜福。你要守持戒法的時候,要守持戒法,才是正確的。基本上,好的東西,可以吃的東西,叫你過午不要吃,世尊就制不非時食,不非時食,那非時你吃什麼東西?就是吃飲食,那不叫惜福,要持戒,你要持戒。這一些都把它整理起來放一個地方,洗乾淨了可以再放回去,那個叫做惜福,基本上要這樣做的。而不是順手放在嘴裡面把它吃掉,不是這樣,這樣犯戒了,你就乖違佛的意思。你把它收取下來聚在一起,洗乾淨了,可以明天再吃的,可以的。


問:過後才想起不非時食的戒條,非常慚愧,請問弟子是不是要重新再受戒,及在師父面前求懺悔?


答:懺悔之後就清淨了,就針對這一條戒你做懺悔,八關齋戒還是圓滿的,有犯就要懺。是哪一位?我們看不到,因為在居士那邊。那就要對師父懺悔,懺悔就清淨,八關齋戒還是圓滿的,就不用所謂的捨戒等等,重新受,不需要,針對那條戒懺悔就可以。

問:五十一,學佛前曾造作的惡業,要如何懺除,才能幫助自己受戒後得戒體?


答:拜懺。沒有受戒前所造作的叫世間的惡業,世間的惡業,弘一大師,弘公在《律學三十三種合刊》裡面講,沒有受戒前叫做惡業,基本上拜懺一個禮拜,拜一個禮拜,真誠的拜,真誠拜一個禮拜就可以受戒。


問:第五十二,請問受八關齋戒期間若穿皮鞋或穿羊毛衣,是否會破戒?


答:你不是殺生得到的,不會。但是我們漸漸的就是要有一種觀念,在律藏裡面開許,寒冷的地方可以穿皮鞋,所以在《犍度篇》裡面有皮革犍度,寒冷的地方、太冷的地方他可以穿皮衣,他都可以的,但是在熱帶的地方這些東西都不可以用。《楞嚴經》裡面講,這一些都跟眾生結緣,不是結善緣,以後就是牛皮、羊毛這一些。但是我們不是殺生得到的,這是不會犯戒的。真的冷你不穿這一些不能用功,所以為了用功修行你穿這些東西是可以的,不會有所謂破戒的問題,除非你去殺生,那就會犯戒的。我們講羊毛衣那都是綿羊剪那個毛起來做的,基本上是可以。


問:第五十三,此次受五戒、菩薩戒後,要如何修行持戒,行這個戒,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?如果不小心犯戒了,又該如何懺悔?


答:就是要好好學,要持戒第一個就是要學習戒法,了解了,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,要依戒而行,得大利益。我們能夠依戒而行,基本上身口意統統停息下來了,不跑了,停下來,你再念佛,心容易定,容易跟佛號相應,它是幫助的。不小心犯戒了就要懺悔,要看重還是輕,懺法不一樣的,要看重還是輕。輕的,意業的過失,起心動念意業的過失,在佛前責心懺就可以;動身口的入對首懺,要對師父懺悔。輕的過失,對一位師父懺悔;重的,前面所講,要對四位師父懺悔,然後再拜懺,還要再拜懺的。


問:五十四,像這樣的戒學班(哪樣的戒學班?就是我們現在的戒學班),我們還能在哪裡可以經常參加學習這戒律課程?


答:我也不曉得,因緣具足就會有。我要請問諸位,哪個地方你坐飛機比較方便,香港方不方便?香港好像很方便,是不是?大陸要到香港來方便,大陸要到台灣不方便,在香港方便多了。在澳洲方不方便?坐了飛機就睡覺了,也很方便。就是因緣要具足就可以,這些要有大家發心。這一次是因為我們老和尚的慈悲,成就我們這樣的因緣,學習的因緣。下一回呢?下一回就要看諸位了。但是學習戒法,播戒機很方便,基本上我們大家手上都有一台播戒機,隨時隨地可以聽,了解它。
當然聚合大眾共修的力量很大,聚合大家眾多的因緣在一起認真的學習,基本上比你在家裡用功好。因為你在家的時候,有時候想什麼事情沒做趕快去做,打閒岔的事情多,在這邊不行,師父會盯著很緊,幾點到了,趕快大家入座,上課了,所以基本上沒有雜緣。道場護持我們修道的因緣,我們要感激;師父們的慈悲,讓我們學習;常住的師父們很辛苦,還有這些義工菩薩們很辛苦。湊合眾多人的因緣,他們犧牲很多的時間,我們已經呼呼大睡,他還在忙,幫我們整理資料。所以這個都要感恩的。有這些因緣就是你過去有栽培這樣的福德,人家才願意護持你,不然人家才不管你。所以要福德因緣,福要自己修,要自己創造,所有的因緣要自己創造的。你真正發了心,你有好的因緣學習。要我們發心不夠,裡面有很多計較等等,以後你得到佛法的時候會有很多障礙。所以基本上,緣起法當中就是「因」「果」,我們要好好栽培這個因,修行就要將無上菩提會歸到最初的起因,你要修什麼,因要好好栽培。所以下一回在哪個地方有這樣好的因緣,我們不知道,就看因緣。


問:第五十五,學菩薩戒或五戒一定要戒煙嗎?抽煙對個人往生跟學佛會有怎樣的過患?


答:我們看佛菩薩,沒有叼根煙的佛菩薩,祖師大德沒有說我抽根煙照個相做法照,沒有。基本上,這些的威儀都不好的。忽然之間講一講,煙拿出來,要抽煙,這個不像學佛。抽煙對個人的往生有沒有障礙?你放縱習氣就會有障礙,基本上這不合乎我們佛弟子的威儀。所以,在戒法裡面,酒戒它就包含了這些五辛。安非他命可不可以吃?不能吃,那有毒。抽煙、嚼檳榔,我們台灣人喜歡嚼檳榔。嚼檳榔,忽然之間講一講話就要吐血了,那好看嗎?不好看,沒有威儀。人家看,你學佛跟我還不是一樣(沒有學佛的人),你這樣不值得我恭敬你,也不值得我學習的,我們就做我們自己的就好了,為什麼要學佛。所以第一個,身口意三業都可以攝受眾生。所以佛有三輪教化,第一個神足輪,就是身業,身業的教化。這一些,我們看佛菩薩就是非常莊嚴,我們就好好拜,這是一個模範,我們應該這樣的,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做的。我們真正學佛沒有這些,這個不能硬是講說這個對往生沒有障礙,我就可以抽煙,那不好。基本上不好的我們就要改。


問:五十六,這次學戒的同學是否上一世都有學戒或者守過菩薩戒,才有這次重學的因緣?


答:基本上來講都有阿賴耶識的種子在,有那個善根。


問:請法師講述學戒的前世今生,因緣果報的關係。


答:我們信佛一定會受戒,受戒那一定要學戒,今生對戒法要懈怠,就是我們上一輩子栽培的因不好。後天的栽培可不可以?可以的,因為現今的第六意識,我們的主人翁,第六意識是造業的主因,你可以有正念,你也可以有妄念,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漸漸的把它導正過來。基本上現前的心很要緊,我們就發心學習,了解它的道理,我們就去做。


問:第五十七,如怕守不住菩薩戒,可否學戒期間來守,出關(現在你認為自己是閉關)前捨戒?


答:我們可以守盡量守持,這段時間當然是最好的。所以也隨喜諸位一個月的時間在這個地方學習,真的不容易,七天說還好,一個月,時間很長,能夠住得下來,心能夠定得下來,不容易,這要有善根,隨喜讚歎諸位的善根。所以能夠再繼續持,出了關能夠繼續持最好。下山之後,我們盡量就是生活單純,學佛要生活單純,持戒就比較容易,生活要太複雜就不容易。所以學佛之後,為了自己的道業,就是要把這個外緣漸次的,不需要的漸漸的斷除它,你就會守戒守得好,你用功也能夠提升,能夠幫助用功。


問:第五十八,若有時自己的意見正確,但被人反對,勸說無效,是否可以發脾氣,堅持正確的方向,防止偏差的產生?


答:其實我們都會認為我的知見是最正確的,所有的法在學習的時候你都會認為自己是最好,不是最好你不會學,說我學一個最差的、次等的,沒有。所以你看祖師大德創立宗派,他一定讚歎這個宗派是最好的,沒有說我比誰差,那就沒有人會來。所以我們不要固執自己的見解,不要固執;但是我們認為很正確的時候,沒關係,聽聽人家的說法,聽一聽。對方願意接受我們就講,不願意接受我們就不要講,為什麼?傷害和氣,傷了和氣就不好。你發脾氣,在佛法裡面沒有說我的道理正確我可以發脾氣,沒有這個道理。道理正確,人家不認可,我們修忍辱,忍下來,這個是對的;不是發脾氣,發脾氣就是煩惱,造惡業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稍許了解。
有人就問,說我們念佛,你再學習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出家的學沙彌戒、比丘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對我們往生來講是不是夾雜,或者你拜懺,對我們念佛來講是不是夾雜,有人這樣問。我們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老和尚經常強調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但是我們有罪業的時候是不是要懺悔?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面講,一句佛號念到底,能夠承當的叫大善根人。沒有的話就是什麼?像一棵樹它要長得非常的莊嚴、非常好,要經過春夏秋冬的調和,在印祖《文鈔》裡面有這樣開示。意思就是說,你要能夠用佛號對治你的煩惱,那是非常殊勝;沒有,那你還必得要配合其他的方法。拜懺,有罪業你拜懺,心裡面就輕鬆,接著你念佛,那就是幫助。蕅益大師講,「淨戒為因,淨土為果」,淨戒做我們的修因,往生極樂世界做我們修行的歸宿、果報。你要不持戒,有業力束縛,那就不行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講,念佛法門是以一門而圓攝百千法門,而不是以一門而破所有的法門,這一點我們觀念要正確。要一門圓攝所有的法門,不要破其他的法門,只要能夠幫助你用功的都是的,何況持戒?持戒是最根本的。所以它不叫夾雜,它是幫助你念佛的。祖師大德不守戒嗎?祖師大德都要守持戒法。我們講古來的大德當中,說微細戒可能沒有守的,但是四根本重戒決定是守持的。以前人生活單純,所以外在的緣非常的單純。我們現在複雜,病很重,所以要吃很多的藥,要調和很多味的藥才能夠治療。所以你其他的能夠守持,盡量要好好去守持它,幫助的。所以沒有所謂夾雜的問題。夾雜是說你一下子修淨土,一下子又修禪宗,一下子又要修天台,那你叫夾雜,你念佛,專心。但是持戒這一方面,它是配合斷惡修善的第一步。
祖師大德當中,你看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他解釋《觀經疏》,他義理講很深的義理,因為念佛有四種,持名念佛、觀像、觀想、實相。我們持名念佛包含三種根機,上、中、下,普遍的。但是念佛法門當中,實相念佛也有,你觀諸法實相就是實相念佛,般若《金剛經》就是實相念佛。《大般若經》裡面,你內心觀諸法實相就是念佛。那是什麼?法身佛,就是我們的實相念佛。所以這些的道理,我們就是說了解它之後,我們自己知道我應該安住在什麼樣的定位,我持名念佛,我就如實的這樣去持,由有相入無相,因往生而證無生,那就很好。前面呢?前面,戒就是我們的守護神,你把神都趕走了沒有人守護你,戒是我們的守護神。所以基本上,你在持戒的時候,五戒,你持一條戒有五個善神在守護你,五戒有二十五個善神。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,那多少善神!
現在講一個實際的例子,我要來澳洲之前,有一位紐西蘭的居士,他之前來台灣見過面,有發心受了五戒,幫他受了五戒,他是大陸的人,大陸的居士,移民到紐西蘭去,他打電話來,說我跟師父懺悔。我說什麼事?他說我破了戒。你破了什麼戒?我也緊張了,破了什麼戒?他說我喝了紅酒,因為紐西蘭附近都是大家喝紅酒,他放逸心起來,也喝了一點紅酒,結果頭髮掉了,開始掉頭髮,掉了一大片。他生起恐怖的心,趕快跪在佛菩薩面前,就說我弟子某甲,我破了這個酒戒,我懺悔,我祈求護戒善神不要離開我,我真實的慚愧懺悔,我要改過,不再犯。很奇妙的,隔天之後,頭髮又開始長起來了。他深深的感動,他祈求護戒的善神不要離開他,他得到應驗了。他打電話來跟學人懺悔,說跟師父懺悔,師父跟我授戒,我犯了這個戒。我說好好懺悔,不要再做了,以後有因緣就把它懺除掉。他得到這樣感應,我們就講這護戒的善神,他這樣慚愧懺悔,護戒的善神不離開他,他守護他,他頭髮又長起來了。這是真人真實的故事,實際上的事情。所以我們對於戒法,戒法是守護神,你不要把他趕走了,統統不持,統統趕走了,沒有人守護你,你容易犯過,犯重過,修行當中不得力,那種悔心經常糾結在心裡面,你怎麼能夠跟佛號相應?
尤其你用功到微細的地方,跟諸位來匯報,我們也學到匯報這二個字,做匯報,修行當中你要修大加行的時候,你不持戒基本上你不能通過的,乃至於著魔,修大加行的時候。在所有的修法當中都一定要持戒,天台二十五方便前面要具足持戒,要具足戒行,要持戒的。《般舟三昧經》裡面告訴你,要持戒你才能夠修這個法的,你不持戒你修這個法容易著魔,沒有守護!這很要緊,這是世尊在經典裡面的開導。所以我們不要偏執,不要偏執,該幫助我們的,你都統統把它具足起來不妨,念佛是正行,戒定慧是助行,蕅益大師講。祖師大德在說法的時候都是有應合於時機,只有佛是十方共尊,三世不易,就是以佛為標準。菩薩跟佛所講的話,你要聽佛的話;阿羅漢跟菩薩所講的話,你要聽菩薩的話;凡夫跟聖人,你要聽聖人的話。我們以佛為師,佛滅度後,以戒為師,沒有戒的軌範所行的就近於外道。所以這一點希望我們諸位,我們在學習,我們是淨業行人,念佛是我們的正行,往生極樂世界;但助行,那就是戒法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戒法。正助合行,很安穩的到達極樂世界,就非常好,沒有障礙的往生極樂世界。

戒學班學員問題解答  天因律師主講  (第二集)

問:第一,請問第五條戒,酤酒戒當中提到藥酒不犯,但生活中常以米酒入菜,吃了以後是否犯戒?又冬天煮的素的燒酒雞可以吃嗎?是否犯戒?


答:酤酒戒裡面講藥酒不犯是針對賣的人來開緣的。生活當中用米酒入菜,這是沒有學佛前可能有這種習慣性。在酒戒當中,就是酒煮和合物,失去酒性的時候是不犯,但是我們要知道,要酒性沒有失去那就是犯。開是開你煮的酒精揮發掉了、蒸發掉了,要是說喝了還會醉,那這一方面還是犯的。另外一方面來說,從修行的角度來講,我們不養成這樣的習慣性是最好。所以在酒戒當中的開緣,要「遍以餘藥治之不差」,治療之後這個病不能好,一定非得要用酒做藥引。酒做藥引是我們中國的中醫裡面含有調和,做藥引,不是喝酒能治病,不要誤會了。所以《論》裡面講不能空服,不能單是喝酒治病,治什麼病?治貪病,愈治愈糟糕。它是當引藥,跟中藥產生化學作用,當引藥的。但是裡面一定要遍以餘藥治之不差,要遍用其他的藥治療,不能夠治好,才可以用。用的時候就是在律上的規定,你在用這個酒當引藥的過程當中不能入於大眾的。蒜在這方面的治病也一樣,就是不能入於大眾,不能用大眾僧的臥具,不能用大眾僧的洗手間。你看,開裡面還有遮,遮止不可以入眾,不可以坐大眾僧的臥具,等等的。等不吃之後,沒有吃之後,還要過七天,所有味道退除了,還要淨身,穿新的衣服,這樣才可以入眾。可見世尊對這方面雖然有開許,但是因為這些東西都不好的,不好的味道,所以都不能入眾,也不能用大眾僧的洗手間。不是說一般隨意就可以用,因為它有過患,是因為病的因緣而開的。所以我們盡量沒有什麼也不要用酒入菜,養成那個習慣性不好,只是貪一個味,那不好。所以要是沒有失酒性,它是要結犯的。
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會講到,這五辛,單食五辛、雜食,跟其他的飲食攪在一起吃也不行,那裡面會講到。酒的情況同樣的,冬天你就買一些中藥來燉補,十全大補很補,但是不用加酒就很補了。不要說吃什麼燒酒雞,素的燒酒雞,豆干做得像雞一樣,離不開吃這個雞,頭腦裡面還有這個妄想,所以我們盡量也不要,素雞、素鴨、素魚,那個形狀都不是很好,就落印象,第六意識的薰習。雖然是那個,但是吃素雞、素鴨、素魚,你要煮就把它攪和掉,反正那是豆干、豆包。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

問:第二,家中以前有種韭菜、蔥等,持五戒之後就不吃了,但是地裡面所種的菜,這些五辛的菜怎麼處理?


答:統統拔掉,統統把它拔掉,連根拔掉。

問:連根拔起還是剪下來送人?
答:我們自己都不吃了,因為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,吃這些東西「福德日銷,長無利益」,福德日消,增長沒有利益的事情。這些我們在講五辛戒也會引《楞嚴經》,裡面有《楞嚴經》講的。就是你在誦經的時候善神遠離,都是餓鬼在嘴巴旁邊舔,因為有那個味道。蔥、韭菜這五辛之類的,都有這樣的過患,所以我們自己受了戒,是佛弟子,這些不吃。這些都是障礙,障道的,生吃增瞋,熟食增淫,你生吃動肝氣,增加瞋恚心;熟食,你煮熟了來吃,增加淫欲心,壯肝火故,所以那些都不好,都是修道的障礙。不是就殺生來講的,五辛這一些菜類,因為它會障道。所以連根拔起就不要了,我們自己不吃也不要送給人家,因為那有過患的。


問:第三,在戒殺中,「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」。末學家中廁所常有蛾芮蚊蟲,有時一天二、三十隻,很令末學困擾。末學用吸塵器捉牠至戶外放生,有些會誤傷。請問師父,現在末學來受菩薩戒,今後該如何做,如何處理?


答:我們三寶弟子,在家居士,對師父不稱末學,稱弟子,三寶弟子。末學是在家居士彼此之間,謙虛說我是末學,我學得比較晚;我們出家眾互相稱末學,就我出家比較晚,學得比較晚,這是謙虛。但是在家居士對出家師父要自稱弟子,三寶弟子,不是說給你皈依授戒才叫師父,所有的出家眾,乃至沙彌尼都是師父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
這方面就是說,我們當然護生,盡量在處理的時候我們小心翼翼的。現在你要受菩薩戒,今後該怎麼做?更應該小心,就是小心處理牠,心細一點,想多一點。有時候吸塵器太強了,吸進去基本上就會傷害。有一種是沒有吸塵袋的那種吸塵器,吸力比較小,有一種小隻的那種吸塵器,那一種就比較好一點,比較不會受傷。這方面就是要更小心。


問:第四,如與父母、朋友外出吃飯,他們有吃葷食,而出於世俗的禮節,弟子必須買單,請問這樣犯戒嗎?


答:這種情況跟煮葷食給家裡人吃的情況是相同的,懺一懺也就好了。有一些戒條在世俗裡面不容易配合的,我們盡量慢慢的去影響家人。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把自己做好,努力的學習,乃至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得當,家人會受感動,我們學佛之後比以前更好。不能我學佛之後就革命了,所有人都得罪了,你要做什麼事情都處處障礙。所以我們也是要在世俗諦當中,有一些也應該要隨順,那是善巧方便。自己做好一點讓他們感動,然後再講真實語,漸漸就改變過來。


問:第五,平常睡的雙人床,床單本身並未超過高度,但加上彈簧床墊就超過了。平時就這樣用的,如此如法否?如法嗎?


答:律上床高不能超過一尺六,高不能超過一尺六是就著床腳的高度來講的。譬如說我們這個床板橫桿,這個是床腳,基本上我們平常的床,中國人就是比較有智慧,有做榫頭入這個橫桿裡面去,那就是照這個榫頭以下腳的部分,這個高度是一尺六,不談論床上你所放的床墊多高,就不談論這一方面。但是侷限於床腳的高度,基本上要是說像平常現在做的這個床,它有一個底板,接著再床墊,那就算那個底板,底座的那個高度,那個高度不超過一尺六那就不算犯,床墊不在裡面的。


問:第六,受戒前所買的絲質的衣物、羽絨衣、羽絨被、皮鞋,是不是在受戒後都不能再繼續穿著?


答:絲質品大體上是不可以的,殺生的都不可以。在寒冷的地方,我們上一回可能也有講過,在寒冷的地方開許,沒有這些東西可能禦寒不夠。像零下一二十度、二十幾度的地方,東北零下二、三十度,五台山也有好幾天會有零下二十幾度,太冷了,很冷的時候,除了絲質品以外的可以用。到熱的地方就不可以用,熱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我們採取化學的,現在纖維做得很好,發熱衣,你穿在身上它就吸身體的熱,它就發熱,用這些都已經足夠了。所以我們盡量就避免殺生。你用這些東西,商人因為賣得很好,所以他繼續殺,會沾那個殺生的業。我們不用,大體上大家都不用,他沒生意他就不會再去殺,不會再製造了;要是說我們用,就會沾到那個殺生的業,就難免有這種過失。所以大體上就依律上來講,寒冷的地方可以用,熱的地方那就不可以,不可以用的。


問:第七,請問煮菜時放一點料酒吃了犯酒戒嗎?


答:跟前面所回答一樣,失酒性就不犯,要沒有失酒性就會犯。再一點就是說,我們有那樣的習慣,家裡面有放酒,有放酒,其他的人來,有時候難免會有疑心,單是當料酒嗎,或者本身自己也喝一點?所以家裡面不要有酒,不要有這些東西,不要讓人有所懷疑,這是最好的。就著那個習氣這方面我們就不用,因為加這些只是貪那個味,吃清淡一點吃習慣了,粗茶淡飯也很好。

問:吃雞蛋是否犯殺生戒?


答:雞蛋本身來講就是雞的身體的一部分,葷食。有的人就會講,現在沒有經過交配的,那基本上就是不會有受精的問題。但是不就這一方面,那是殺戒,我們就著它是葷食,眾生的部分,所以吃這些對我們修行來講都不清淨,你雖然沒有殺生,它不清淨。以往有人問,說可不可以吃雞蛋?我就說,要雞蛋可以吃,肉也可以吃。現在反過來講,肉不能吃,雞蛋也不可以吃。因為肉就是眾生死掉了,那個東西基本上來講就是尸體,雞蛋也一樣,葷食,臭穢不淨的,吃了對我們修道當中是有障礙的,所以不吃。不能講戒條裡面沒有,戒條裡面沒有的很多,只要對修道來講有障礙的都不要,都不好。像香菜,香菜的話也不吃,因為香菜的性質跟五辛的性質是一樣的,以中醫來講的話,根本跟五辛是相同的,它的性質是相同。香菜也不要吃,那也是一種味,就著那個味道。


問:第八,學生需長期晚上服用西藥,西藥傷胃腸,需先吃一點食物墊那個底,受持八關齋戒過午不食是否可開緣?


答:假使有病,真的要服西藥,你一定要按照時間吃。有時候是這樣,我們以前有這樣的經驗,吃這個西藥,基本上早上、中午吃了,晚上那個藥就不吃了,就吃兩次。還是不行,你一定要吃西藥,那你就是早上受齋法,八關齋戒同時都受,過午之後,到晚上你要吃這個東西,把過午不食這條戒把它捨掉,持八戒就不完整,持戒不完整。那就是早上那個部分持完整的八關齋戒,到後面你就過午不食那條戒捨掉,剩下八戒的功德,八條戒還有功德。不用完全捨,就捨那個過中不食,這樣子。
這有什麼根據?億耳是一個沙彌,他在邊地的地方,因為要等受比丘戒,出家眾比較少,他等了很久才聚合了十位,就是比丘為他授比丘戒。他有一次經過曠野看到有鬼神白天受樂,晚上受苦,有的是晚上受樂,白天受苦,就問他們原因。他們就說,他接受了師父們的教化,他平常白天做殺業的,白天就不持戒,打烊了,晚上的時候他持五戒,這個時候就白天受苦晚上受樂。還有持八關齋戒的。反過來情形,白天可以受,到晚上沒辦法受,捨掉,那就是得白天的功德,晚上就不得那個功德。在律上講這個億耳沙彌,他後來受了比丘戒,到世尊那個地方去請求,邊地的地方可不可以開許五個比丘為授比丘戒?佛就開許。然後邊地的地方,熱的地方可不可以數數洗浴、淨身?因為流汗多;寒冷的地方可不可以用皮鞋、皮做的這些衣服禦寒?這些佛都一一的跟他開許,就邊地的地方,寒冷的地方都可以應用。等到了中國,到了熱的地方,這些東西統統遮止,用都是要犯戒的。所以這一方面就是這樣子去守持它。第一種方法就是說,你要可以晚上不吃那個藥,那就晚上不要吃藥就好了,仍然可以受持八關齋戒,完整的八關齋戒,那是功德比較圓滿。


問:第九,請問受了菩薩戒,是否別人借錢,只要本人有就必須借出?


答:我們戒條裡面講是布施,人家來乞求你要布施他。這是借,借就看你個人。

問:如果對方是投資做生意且數額偏大,是否可拒借?


答:那你就看情形,不借是不犯戒的。要布施的話那就很好,你就布施出去了,那就合乎於戒條,戒條是布施。


問:第十,送禮中的巧克力裡面有甜酒,或者吃到含甜酒酒心的巧克力是否犯戒?


答:這巧克力,洋人有時候變花樣,裡面用酒,裝酒,這些基本上是不能吃的。你吃到了,第一個來講你吃到了發現有酒,吐掉,吐掉漱漱口。誤吃的情形,酒戒當中誤飲的情形不算犯。但你吃了,你知道有酒再吞下去,那就會犯了。前面吃,知道了吐掉,吞下去的部分就不算犯,因為前面沒有心,所以它不會構成犯戒。後面知道了就有心,知道是酒,所以有心。酒,酒想,咽咽,吞一口、吞一口都一個罪的;不是喝了一大罐才一個罪,吞一口吞一口都一個罪。所以就是以我們知道之後再吞嚥才算結犯;不知,誤飲的當下那個不算犯,但是要吐掉,馬上處理掉。
在律裡面眼睛有病,或用酥油灌鼻子。基本上佛在世的時候酥油很好用的,酥油是上等的東西、貴重的東西。耆婆就像我們中國的華佗一樣,他為人家開刀,他不用麻醉的。有一個人頭裡面有蟲,犯頭痛,醫生給他把脈只有七天的壽命。七天的壽命怎麼辦?後來就去找耆婆。找耆婆,耆婆怎麼給他開刀?就說你這個頭裡面是有蟲,所以你的壽命七天,把蟲拿掉就好了。那怎麼辦?要開刀,就拿酒給他喝,喝了之後就醉了,醉了他就開刀,用斧頭把頭剖開,然後把那些眾生把牠取出來,就給他親戚看,你看就是這些蟲。把腦袋瓜又合起來,然後用酥油把它抹起來,幾天就好了,癒合的時候沒有疤痕。耆婆非常厲害的。
佛在世的時候因為福報大,聖人在世福報大,所以有耆婆。耆婆最初是不給在家人治病的,他的發心就是給出家人治病而已,在家人是不可以治病的。後來在家人因為有病找不到好醫生,就偷偷的去出家,出家是為了治病,治了病之後就還俗。耆婆就很苦惱,就到佛的地方去,就告訴佛,就遮止,不是真正發心出家不可以剃的。所以耆婆也有他的個性。他是頻婆沙羅王無畏王子的兒子。在這個地方我們接著回答第十一個,這個都是插花,講一些給諸位知道,我們言歸正傳。


問:第十一,一般到道場去做義工者,都想修福修慧,倘若做大寮,怕大眾吃剩菜、剩飯傷胃腸,就以這種心態,壞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,就把那個剩的把它吃了,這叫壞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,私下就把這些剩的東西都把它吃光,惜福,這樣犯不犯戒?


答:世尊沒有教你做這個,壞事與自己,好事與他人的事。

問:請解說寺院道場跟居士道場處理這件事的區別。


答:寺院裡面基本上吃剩的叫殘食,我們中國人就是北傳佛教,北傳佛教來講都是惜福,吃剩的隔天再吃。在戒法當中也有這樣,我們捨給淨人,隔天重新供養就是新的,那個就沒有過失。所以就是收入大寮,平常來講,依我們的做法就是捨給淨人,收入大寮,隔天重新再溫一溫,煮過,然後大家發一發,剩的菜大家發一發,接著再打新的。這個就是屬於新的,剩的菜隔天重新供養就是新的,就是這樣處理。因為道場基本上來講,都是過午不食的,那就捨殘食給淨人,隔天再供養,這樣子處理。
居士道場的話,就是看居士道場的性質,基本上來說,在護持這個道場居士的發心。譬如說這個道場我們大家還是談修行,大家在用功修行,用功修行持戒就很要緊。大家來護持的也是為了成就大家的修行,就是所謂的修福,要能夠持戒、用功,我們才有真正的福去回過來,我們講回施回報這些護持的人,是吧?所以基本上來講也應該這樣子,要是修行的居士道場也應該是過中不食。那你要純粹就是說我們是來流通法寶的,跟大眾結緣的,等等的這一些,那就是屬於流通的這一方面性質比較強,那就另當別論。不然的話我們還是一樣,接受十方的護持,十方來都是要修福的,基本上這個道場那就是要持戒修行,那是最好的回饋。
佛在世的時候,最初佛不答應大愛道比丘尼出家,就是摩訶婆闍波提,佛的姨母。這時阿難尊者就說,跟世尊乞求,摩耶夫人就是佛母,生佛七天後就往生了,後面這些日子裡面,都是摩訶婆闍波提把世尊養大的。獅子頰王有四個兒子,淨飯王、斛飯王、甘露飯王,還有白飯王,有四個兒子,淨飯王就是佛的父親。他每一個王都娶兩個,都是姐妹,摩訶婆闍波提跟摩耶夫人她兩個是姐妹,所以佛叫摩訶婆闍波提是姨母。就是摩耶夫人是大的,摩訶婆闍波提是小的,是妹妹,就是她把他撫養長大。阿難尊者說,摩訶婆闍波提養你,把你從小養大,這個恩很大,所以應該給她剃度。世尊就跟他回答說,阿難我跟你講,我成就佛道之後,我給予摩訶婆闍波提授戒,三皈五戒、八關齋戒,這個福報、這個功德要比她養我的功德還要大。養在世俗上來講,從小養到大就是一種撫育,世間的這個恩很大,但是不能了生脫死。佛給她授三皈五戒、八關齋戒,她乘著這個善根將來能夠成就佛道的,這個恩可大了,所以世尊就這麼講。後來因為三請,講到最後面世尊才答應的。
從這個地方一個角度來講,所以古德講,回報施主的恩,最好的是什麼?為他授戒,栽培成佛的種子。授戒這樁事情很要緊,戒為無上菩提本。所以在我們平常的佛法裡面,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都是要發菩提心,受戒的時候要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,都是發菩提心的,都是成佛的種子,那這個更殊勝,跟南傳國家的又不大一樣。但是你在佛法當中你沾了一點邊,你修了一點福,畢竟將來就是成就佛道。這個地方就大約這樣解釋過,這一條。


問:第十二,弟子患有高血壓病,按政府規定到指定醫院,指定的藥物範圍,政府每年會給予柒千元的補貼。家人也有犯同樣的病,本人用藥的量不多,多餘的是不是可以給予家人?


答:可以。藥也不能隨便吃,他有病吃這個藥,你多餘的來應用,這不算什麼盜的,可以。


問:第十三,第五酤酒戒中講到,「藥酒雖亦希利,不能亂人」,(雖亦希利,不是希倒,希利,不能亂人,不犯。我們剛剛講的,對賣給人來開緣的)。在此請教,家裡自製的洋蔥泡紅酒,對治療老花眼是非常有效的方子,請問受過五戒、在家菩薩戒的居士可以飲用這個酒來預防或者治療老花眼嗎?


答:預防是完全不可以用。治療的話那就要普遍用其他的藥,不能治療的時候才可以用,非得要用這種藥治療不可的才可以用,不然也不可以用的。藥酒的情況也一樣,保養的都不可以用。治病的話,其他的藥能夠替代的,都用其他的藥來治療,要真的沒有了,其他的藥不能治療,唯獨藥酒,才可以開緣的。
這些戒條都要嚴格的守持。我們對於法因為不能生起尊重的心,所以我們那個虛妄分別心它不能放下的,所以我就用了,那你這樣的習氣,那種煩惱始終不能斷。你要說你嚴格的守持,漸漸的那些煩惱習氣就漸漸斷了,最初勉強,到後面就很自然。持戒本來是這樣,對治習氣煩惱,最初是勉強的,有一些勉強,但做到最後就自然了。因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都是由薰習而來的。凡夫的本來面目不是這樣,本來面目是清淨大光明的境界,我們現在這些都是假相,都是薰習來的,由業力所幻現的,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」,都是由我們的心所薰習出來的,沒有哪一樣是真實的。所以你學習佛法最初勉強,到後面就是自然的。觀一切法空最初不會觀,怎麼觀?觀不起來。但是你久久的薰習,你就會觀察了。念佛最初念得不熟,但念久了就純熟了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這些都是要嚴格去守持它,沒有吃會死,那這樣你就開緣,要是沒有的話,那就盡量好好守持它。


問:第十四,已供養鬼神的這些供品,水果、蔬菜等等,如自取是否犯了盜戒?


答:在道場裡面要是說做這些,供養之後,我們要收回常住,這基本上它是要收回常住的,你去拿還是犯盜戒的。所以供過鬼神的,基本上道場裡面,你供過的還是要收入道場。

問:請問家中供土地神的供物,是否已屬他們的?


答:你拜一拜之後還是收下來,收下還是屬於自己的,這個可以用。

問:如是的話不可以吃,壞了是否很浪費?


答:供過了之後還是可以收下來用。基本上來講,供過鬼神的東西,鬼神是觸食,就是他接觸之後就吸取所有這些飲食的精華,就吸收掉了,所以要是說真的鬼神來吃過的東西,它比較沒有味道,再來它比較容易壞。盡量,我們就是說在家,你供過了就拿下來用可以,那個不會算盜非人物。


問:第十五,已受菩薩戒可捨戒否?


答:遇到難緣,有障礙的因緣是可以捨的。捨的對象,對一個了解你言語的人就可以了,也不用對師父,也不一定要對蓮友,就是了解你言語的,你對他講一遍,我捨某一條戒,就捨掉了。但是假使不是重戒,其他輕的戒可以懺悔的,盡量我們事情過了,懺一懺就清淨了,也不要隨意的就把戒給捨掉。因為你雖然犯戒了,但是你懺悔之後還是清淨,還可以守持,還是有功德。學人見人很多,受了戒之後他整個人生改變了,尤其受菩薩戒,來受菩薩戒法基本上那功德很大,整個人生改變很大。所以盡量我們能夠守持就守持。犯了輕的戒我們就如法懺悔,重的戒那就要捨掉,障礙因緣過了,有因緣我們再重新受,要這樣。輕的戒可以懺的,基本上來講,事情過後懺了就清淨了,懺一懺就清淨。
諸位在受五戒的時候,我們和尚也給諸位來說明懺悔法的情況,諸位都了解。犯戒罪,基本上你對師父對首懺,那個罪就滅掉了,業道罪還在;犯到性罪的,殺盜淫妄,酒是遮戒,那是只有犯戒罪沒有性罪,一懺就清淨了。其他的性罪,像什麼小妄語、惡口、綺語、兩舌,這個都有性罪也有遮罪,對師父懺了,你懺了犯戒罪就沒有了,但是業道罪還在,你要好好去拜懺,你也可以用拜佛,也可以。但是都是看你的用心,你心力要強,那個業可以伏住;要悠悠晃晃,打妄想,拜懺或拜佛都打妄想,那實際上作用不大,業也伏不住的。所以這一些,就是制教跟化教這兩方面我們都要分別清楚,它兩個對治不一樣的。除非你成就道共戒,入了聖道,不然的話那個犯戒罪還是在的。


問:第十六,聽說經典、佛像不可以燒,請問已舊或者已損壞的佛像跟經書怎麼處理?


答:舊的沒有到那一種的,壞得非常嚴重,基本上字也看不清楚了,沒有到那種程度,我們可以跟人家結緣,輾轉流通,沒有佛法的地方可以流通到那個地方去。損壞的佛像,我們要是裱褙的,紙的話,損壞的佛像你要裱褙新的,你把壞的佛像裱褙在後面,就裱在後面就好了,這樣就處理掉了。要是整個佛像破壞了,你再塑大的時候,你把它放到裡面像裝藏一樣,裝到新的佛像裡面,這樣就處理掉了,這些都可以處理的。基本上我們這個佛像要有不好,你再修整,把它修整都可以的,改變都可以,那個都是好心,好心就不會犯戒的。我們壞的佛像基本上沒辦法修理的,你做新的,你把壞的佛像把它弄碎一點,把它裝到裡邊去叫裝藏,那都是好心處理,都不會犯戒的,你好心處理。不能隨便亂丟,資源回收,那都不可以。抄寫過的經典(佛經),就上一回,我們在《沙彌律儀》裡面,良法師跟諸位解釋,抄寫的這些都不要隨便丟掉。以後我們就知道,在白板上,用白板筆寫一寫擦掉,這樣子比較好。
念佛機壞了,上面的字把它刮掉,那就做回收。基本上電器類的它也不會用到其他地方去,電器類的東西它回收之後還是分解,還是做這些東西,DVD、MP3、光碟片,那個塑膠板它可以重新再做,但是就是表面那個字你把它刮除掉,把它處理掉。老舊的以往的那一些tape,就是磁帶,基本上美國有一種消磁的,像一個隧道一樣消磁的,把那個卡帶穿過去,整個都消磁了。因為很大一個磁場,它把那個磁,因為我們知道那個磁帶,就是它那個磁粉的組裝,它一下子就改變了,整個就消掉了。消掉之後就把上面貼的紙,像我們精舍處理是這樣,你把它浸泡在乾淨的水裡面,然後那個紙它就會脫落,把那個紙拿起來。塑膠可以回收,塑膠就回收,資源回收去了,那個紙就另外用乾淨的桶子把它燒毀,燒毀掉那個灰再做好一點的處理。平常佛法字紙的處理,你用乾淨的桶子專門就是燒佛法的字紙。普通的字紙就可以回收,資源回收,再生紙。佛法的字紙就是要燒毀,燒毀的話用乾淨的,不銹鋼的那種桶子去燒一燒,然後灰就是把它拿到山上,人家踏不到的地方把它埋起來。也可以我們種的樹,基本上我們不會去踏,不踏的地方你就把它掩埋,放在那個地方給它自然的跟泥土和合。就是人踏不到的地方,要做這樣的處理,不能燒一燒那個灰就隨便的丟,那個都有過失。DVD這些、MP3,記得就是先用刀子把它刮了,劃一下,基本上劃了之後就壞了,就沒有了。它跟文字的情況不一樣,文字我們可以看得到,那些科技的東西基本上要透過機器它才能夠放出音聲。我就劃一下,接著把上面那個字,佛的字把它刮一下刮除掉,這樣就好,就資源回收,可以再生。

問:十六,在農場耕種,常需用機械挖土,多次發現有生命的動物,是否犯殺戒?


答:所以我們做佛弟子,我們上面也解釋過,你在耕地等等,這些的話都是要很注意。雖然沒有心去殺,但是會有誤殺,有誤殺就有誤殺的果報。所以這些都是要小心的。


問:第十七,弟子曾退心,因為受過菩薩戒,因為沒有好好學戒,接著道心慢慢羸弱了。也曾向出家師父提過要捨棄,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已經捨了?


答:捨戒基本上來講要對人說,正式的我要捨某一條戒。我們隨口講我要捨戒、我要捨戒,這個叫戒羸,戒體羸弱,就是道心比較薄,就是戒體羸弱,戒羸,那不算捨戒。就是要對人說,對人家講,有那個心要捨,對人講的時候就是一種證明,當下講一遍,戒體就沒有了。

問:現在發心再受,好好學戒可以嗎?


答:可以,現在可以發心再受戒。上一回也跟諸位有解釋過,受戒不是受一次就好了,也就是說可以增受戒。以往對道理不懂,我們所受的,在發心的時候心是不圓滿的,縱然得到戒體也不是很殊勝的戒體。所以你重新受,道理了解了重新受,知道怎麼發心、怎麼觀想。基本上來講,你所薰的那個種子,阿賴耶識的種子,那一種的種子就非常殊勝,戒體會提升上來。所以可以發心再受。


問:第十八,弟子家人不吃素、不學佛,要求弟子一定要喝有肉的湯。為了恆順眾生喝有肉的湯,這樣是不是犯戒?


答:基本上來講這是犯了,也會犯戒的。這一方面就是我們盡量,這個可能是為了補身體,我們現在的維他命很多,不一定要用這個補,吃維他命就夠了。所以這一方面可以改變一個方式,我們盡量就不要沾這些葷的東西,對修道來講都是會產生障礙的。


問:第十九,受菩薩戒有不淫欲的戒,但弟子已經結婚了,丈夫做生意,不學佛,不明白,也不會接受。要強行持戒,怕丈夫會生起煩惱,或者丈夫就不守規矩,到外面去做邪淫的事情。


答:在家菩薩持菩薩戒,在《梵網》裡面的,那是持不邪淫,沒有斷正淫。就是在家居士還是攝屬在俗人在家的範圍,但是制不邪淫,不邪淫的情況。所以在這一方面,就是齋日,你要受了戒,受戒那就連正淫也斷了,八關齋戒。我們就是受第三十條不敬好時戒,要持六齋日,要持八關齋戒,還有三長齋月,三長齋月要持八關齋戒,要持八關齋戒就要受,要透過受法,不是說六齋日自動生效,不是這樣。那一條戒,我們《菩薩戒》裡面是制你這六齋日要持八關齋戒,而不就是八關齋戒,八關齋戒是你要在佛前再受的,才有八關齋戒的戒體。所以這一方面,我們《菩薩戒》裡面的不淫欲,在家居士是制不可以邪淫。所以我們在解釋裡面有講《優婆塞戒經》的六種,八王日等等這一些都要避開,正式來講的話,就是你持八關齋戒的時候,那是完全要遮止的,連正淫也斷了。


問:第二十,受菩薩戒的話,會有十天需要受八關齋戒。


答:十齋日是地藏菩薩的十齋日,我們菩薩戒裡面正式受的是六齋日,再來還有三長齋月。要是說我們受菩薩戒,你那一條不敬好時戒沒有受,那就是沒有持三長齋月。但是六齋日,在五戒的時候就要學習持六齋日,五戒時候就會有。所以基本上第三十條戒你要沒有受,就是三長齋月你可以不持八關齋戒,不會犯戒,但是六齋日,五戒的時候就有制了,這是它的差別。三長齋月,長齋月就是要守持一個月,農曆的正月、五月、九月,一次受可以受三十天,就直接在佛前受。
你受了也可以捨,有難緣的時候你把它捨掉,等難緣過了再受,往後面的再受戒。所以持八關齋戒也一樣,今天你早上受了,下午有障礙的因緣,你也可以把它捨掉。沒有,正常,就你受一日一夜,到隔天天亮的時候,在律上講叫明相出,遠遠看到天空是白的時候那叫明相出,明相出的時候就是那個受法圓滿了,那個戒體就消失掉。所以受菩薩戒,持六齋日,要持六齋日的。你沒有受第三十條戒,第三十條戒不敬好時戒也要持六齋日,那只是三長齋月沒有持而已,因為你沒有受就不持,就不算犯戒,但是六齋日基本就是要守持的。你持少分戒或者多分戒,也一樣要持六齋日,要學習,三長齋月不持可以。你受菩薩戒就是這樣,你沒有受那條戒,基本上來講,齋月沒有持那就不算犯戒。

問:這裡講說,但是如果這十天八關齋戒當中,假使親人有喜事,需要穿比較鮮艷的衣服,赴人家的喜宴,請問這樣是不是犯戒?


答:可以穿樸素一點,俗人有時候你要應付世俗的事情,那你可以穿樸素一點。乃至於要是說親戚或者朋友因緣比較好,你可以提前一天去,說我明天因為有事情不能來,提前一天來,那就閃過了那個齋日,就閃過了。可以這樣子,方便善巧,表示表示自己的意思。


問:二十一,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跟菩薩戒,應該如何與工作和生活融合?


答:想要跟工作跟生活融合,首先你要了解戒相,就是開遮持犯你要了解。基本上戒條裡面它不是一味的遮止,它有它開緣的地方,所以你基本上了解了才能夠善巧應用。譬如不非時食,假使工作很難做到齋日不非時食,那這個地方師父就教導你們,早上你吃飽一點,你就吃飯糰,吃飽一點,這樣就夠了。中午的話,你工作當中要是說有時間,公司也允許,再稍稍補充一點,這樣就不用拖到說下班才吃,這個也可以。師父們精進的日中一食,吃一餐而已。基本上我們到泰國去,九點就吃飯了,一天吃一餐,九點就用齋了,那也是吃一餐,他也是早上吃。所以基本上來講的話,你要護持這個齋法,你就犧牲一點,就是早上把它吃飽,吃飽的時候那就一天學習。不是日中一食,是早上一食,那也可以,你就這樣處理完了。到晚上肚子餓了,回來你要口渴了,這些因緣,你就泡泡糖水、蜜水,補充一點熱量,卡洛里,卡洛里可以補充一下,比較不會有飢餓感,這樣也可以。所以在持戒方面是有其他的一些善巧。譬如說冬天,你過午不食,到冬天有時候晚上容易餓,需要有熱量,你吃巧克力,巧克力那個沒有牛奶的,你補充熱量,那也可以;有牛奶的不可以,要純巧克力,純的巧克力沒有其他的成分,那可以的。


問:又如酒戒,工作需要參與飯局應酬(飯局是大陸的話,就是吃飯,吃飯、應酬。飯局我是後來才學到的,到大陸去問我飯局,我搞了老半天,聽不懂他講什麼,他說吃飯,吃飯就吃飯),主管或客人要求我們喝酒該怎麼處理?


答:這工作性質,一方面就是多求佛菩薩,看能不能調個位子,或者不需要出去應酬。或者很簡單,你就是漸漸的表明自己的身分,我是佛教徒,讓主管知道你是佛教徒,要你出去就要為你設法,不能做一些喝酒這方面的,因為我們守那個戒法。所以你看守戒法很好,人家不會要求你;你要沒有守戒,你又沒有守這條戒,你幹嘛不喝?你就要喝。所以這一方面就善巧方便。這個都有例子的,之前也跟諸位講過,有例子可循的。他因為學佛,所以他雖然做得很大,董事長的特別祕書,但是他應酬的時候基本上不用喝酒,也不用吃葷的,董事長對他很好,還特別請他們做素菜給他吃。


問:第二十二,受戒以後,家中已有的大床、衣物等,是否可以繼續使用?


答:我們之前前一回也教諸位,受八關齋戒,你可以把那個鋪好,鋪一條毛巾。這個有人就問我,說為什麼可以這樣做?我就說,因為你沒有睡床上,你要睡地板,睡地板基本上也是一樣要鋪個墊子,鋪在地板跟鋪在床上是一樣的,就是它也是地板,兩個鋪了都一樣。所以你就是鋪了一塊的範圍,基本上不要超過那個範圍也就可以。高度,我們那個高度就是剛剛所講的,以床腳的高度來計算,不過高,床墊就不算了。衣物的話,齋日你就是穿比較樸素的,其他的你就自己看著辦,其他要是對我們的修行來講比較不那麼配合的,那你就把它處理掉,就看著辦。


問:二十三,如果父母家人要求我們一同看電視、看電影,該如何處理?


答:學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在台灣的時候他是中常委,他開會的時候有一回,我們那個老法師,學院我們一個老法師跟章嘉大師也是很熟的,他說請問老法師,今天開會是講什麼?我都不知道。為什麼不知道?我念唵嘛呢叭咪吽都來不及,我怎麼知道?心不在焉。所以這一方面就是自己,我們這個心就不在這個地方,不在這個地方也可以,但是盡量就避免開。


問:二十四,八關齋戒中不非時食的含義。


答:蕅益大師有不非時食十大利益,在我們《沙彌十戒威儀錄要》第四十頁的地方。因為到後面,我們良法師在講的時候,應該都會跟諸位解釋。第一個「斷生死緣」。淫欲是生死的根本,但是飲食是最大的助緣,你基本上晚上不吃,身心它就比較定,晚上要吃那就會增長。所以第一個是斷生死的緣,它是助緣。第二「表中道義」,不非時食表中道。早上吃叫做方便道,中午就是中道,方便道還能夠契入中道,非時的話就是非道了,就是修行當中來講這是不符合中道義,也就是超過了,對修行來講沒有幫助的。
第三「調身少病」。吃飯吃太多了,第一個傷脾,第二傷胃,過午不食的話它能夠調整身體的,乃至日中一食,身體要堪可。早上是開緣,開緣的情形就是說,當時很多人都要供養佛,所有人都要供養佛,所以排班就排很久。有一個婆羅門,他為了供養佛就跟著佛後面,走到哪個地方去就跟著到哪個地方去,就是要等待,沒有人供養的時候,他要趕快來供養佛。但他等了很久,經冬涉夏,過了很久都供養不到,因為太多人要供養了。所以他就跟阿難尊者講,說阿難,我們俗人還有俗家的事情要做,我也不能一年又一年的跟在後面,所以請麻煩你回去跟世尊稟白,明天我將這飲食就鋪在路上,給佛帶著比丘僧踏過,就算是我供養好了。阿難尊者就回去稟白世尊,世尊就說,說你跟他講不用了,明天早上可以煮粥來供養大眾僧。所以那個時候就開許可以吃粥,是這樣的因緣。開吃粥的因緣是這樣,但是也表示早餐就是方便道,為了契入中道的一個方便,還可以,過午食叫做非道,那就不符合修行。
第四「道業尊崇」。過午不食基本來講,我們在修道當中會更好。第五「堅固戒品」,戒品能夠牢固。第六「堪能修定」。過午不食,心想得會比較清楚一點,過午不食。第七「出生智慧」,有了定就有智慧。第八「離鬼畜業」。在《毗羅三昧經》裡面講,諸天是早上吃的,日中是三世諸佛食,日西畜生食,日暮鬼神食。說過午之後,日西那是畜生食,日暮之後到晚上是鬼神,所以我們基本上蒙山施食放焰口都是在日暮之後做的,就施食鬼神。所以它是斷鬼畜,投生鬼、畜生的這個因緣,斷那個因緣。早上吃還可以,天,所以齋天都是在早上的。再來第九「不惱檀信」。因為佛在世的時候托缽乞食,你不能早上托了,下午之後又去托,那不行的,惱害檀越。第十「不擾行人」,修行人這樣才不擾動的。就是十種利益,《沙彌律儀》裡面會再去解釋,這裡大略講它有十大利益,總之對修道來講是好的,是幫助,還是好的。

問:早齋,早餐結齋後,於午餐開始前,這段時間內可以食用類似餅乾、牛奶、糕點之類的食物嗎?


答:可以的,可以。

問:還是八關齋戒,只能在早、午餐的時間吃東西?


答:基本上天亮之後到過中,這段時間都可以吃。你要用功的話,不要想到哪個東西還沒吃完,我趕快把它吃掉,不吃太可惜了,就一直打這個吃的妄想,那也不好。實際上它是一個習慣性,吃零嘴,女眾喜歡吃零嘴,男眾基本上比較不好吃,吃零嘴也是一個習慣性。早餐吃完了,我們要刷牙漱口,你等一下吃東西又刷牙漱口,吃了又刷牙漱口,很麻煩,所以早餐吃了到中餐才吃,這樣比較方便一點,在用功上比較好不打閒岔。


問:第二十五,弟子十多年前,未學佛之前方便所得(以方便所得就是取用朋友的錢財,方便所得就是盜,欠人家債),後來因為學佛,沒有辦法聯繫,而所有的錢財如果沒有辦法歸還本人,以他的名義供養三寶是不是可以?


答:他也沒有交代你供養三寶。那可不可以呢?你要先找,要找不到,用他的名義供養三寶,功德迴向給他也很好。但是後來你要遇到的時候你還是要還,不能講說我已經替你供養三寶了。他也沒有說你要替我供養三寶,他還是要,他知道了他還是要回來,所以你還是要還他。


問:第二十六,受戒後執持酒器,會有五百世沒有手的那個果報。但在家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學佛,家裡面,特別是春節期間都會用到酒(我知道這個在家人的苦惱)。所以問師父,團圓,除夕夜,我們需不需要吃東西?


答:家人聚在一起要圍爐,我們中國人就是這樣,禮節,圍爐,不圍爐好像我們很奇怪。要圍爐怎麼持齋?這一方面,在家就有這樣的苦惱,所以索性出家最好,都沒有這些問題。出家這一方面很方便,你們在那邊吃得很開心,我們在那邊誦戒,增長功德,基本上除夕夜就是誦戒,跟佛圍爐,最溫暖的。所以誦戒,那一天就是誦戒,我們就是中午,僧團裡面是這樣,就中午那一餐吃得很好。在除夕那一天還有普茶,早上也有普茶,僧團裡面真的有普茶。普茶是什麼?講一些開示,講一些修行的心得。我們看蕅益大師那個法集裡面有普茶,那個開示,那很好。

問:該如何做,才能將這條戒做到圓融(要做圓融不容易),不讓別人因此而生煩惱?


答:要是我的話,我就寧願讓他起煩惱,我也不願意我沒有手,這個是善巧方便。我們就是說在家,在家你就不要用酒。總之就是說,家人知道你學佛了,你就不要用酒,你就用飲料,用飲料大家敬一敬,自己喝水果汁,就不要喝酒。但你也不要用果汁代替酒來敬他們,酒想酒疑,酒想酒疑都有過失,你不要當作酒,就是用果汁敬他們,這樣子表示表示而已。

問:別人送酒給你該怎麼處理?


答:把它收下來然後倒掉。在家居士有問,以前收藏了很多的古董酒,一小瓶一小瓶的,學佛之後怎麼辦?很貴,XO的,很貴,怎麼辦?倒掉。倒掉還要用水把它做稀釋,不然底下的蟲會醉的,你要做稀釋。倒掉,沒有什麼可惜的,那些錢不值得我們持戒的功德。在戒法裡面講,說你用財物的布施,不及持戒的功德,因為持戒的功德是遍法界的。我們一條戒,你看受戒的時候,你緣境發菩提心,所緣的境界,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,這一條殺戒,上至諸佛,下至蠢動含靈,所有眾生之類,乃至地獄道的眾生你都不殺。你持一條戒,功德就遍十法界,所以持戒的功德大。財物的布施是有侷限的,而且財物的布施會起煩惱,會生起煩惱。怎麼講?得到你的生歡喜心,沒有得到的起煩惱心。但是持戒布施就完全,所以持戒的功德它是非常大。
基本上你要守持戒法,你的福報增上。你在家居士,你守持戒法,你福報大,你所求,所有的這些事情漸漸的愈來愈好,家境會愈來愈好。出家的話,我們不煩惱道糧,你要認真的守持戒法,韋馱菩薩很忙,他要為你打點,缺少什麼東西,趕快叫某一個人送來,忽然之間就有人來了,就護持,持戒的功德是這樣。韋馱菩薩他是在佛前發願的,你有三分的修行,韋馱菩薩有七分的護持。所以認真的學習佛法,把戒持好,守護神會守護著你。你只要是一種如法的願,你想要的,你認真的做,這些護法,護持的、護戒的神,就護法善神,佛菩薩都護念,基本上來講,你這些因緣漸漸會具足。你要來嫌東嫌西的,一下子起煩惱心了,基本上來講,那個起煩惱心,做也做不好,你戒體羸弱,護法神就幫不上忙。所以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簡單說要名符其實。你受戒,得到這樣一個名稱,佛弟子,你不能騙佛,拿到了皈依證,接著下去就不持戒了,也不學習了,那不可以。佛給你的皈依證,這是代表你是佛弟子,你就要名符其實,就好好的學習戒法,把戒守好,那功德很大,你所有的善緣會慢慢的具足起來。
我們生活在宇宙當中就是一個緣起,生活基本上就是一個緣起,我們業力的形成也因為我們的心有心有境,就是緣起,心在改變的時候,基本上業力就在改變;沒有心,業不能成就的。所以阿羅漢,聖人,他把煩惱斷了,這些業力也整個叫滅業,它叫滅業,剩餘的就是餘報,往後的那些果報沒有了,沒有煩惱的滋潤,阿賴耶識的種子不起現行。《大毗婆沙論》裡面講,你要得果報的時候,要有煩惱的滋潤,煩惱沒有的時候有種子,不能滋潤,沒有那個緣,那種子不起來。所以所有的緣起根本在心,心在動的時候,往哪個方向動?往善的、往修行,那就善緣聚集,佛菩薩、護法都護念你。我們要不持戒,我們造一些惡業,基本上來講,往不好的緣起走。你雖然求什麼求什麼,但是你沒有因,你沒有去做,不能招感外在的助緣。內因外緣,內因是最主要的,沒有因,緣幫不上忙的,所以我們要把自己做好。
當一個佛弟子,佛給我們的方法是最殊勝的方法,轉凡成聖,成就佛道,那是最好的。基本上來講,你要好好應用。所有的法,就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說過河的船,過河的船,道諦,要經過道諦到達滅諦涅槃,道諦叫做有為無漏法,它隨順涅槃的,它是有為法。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裡面,一定要掌握這些修行的綱要,你基本上了解了,你才能夠真正的、努力的在佛法裡面投入,捨身命都可以。為什麼?當下死了就到佛的地方去。菩薩戒裡面所講,「二者命終時,正見心歡喜」。基本上來講,你守持戒法,你的正見凜然,對諸法實相、對緣起的道理你能夠通達無礙,你能夠真正的如實的去做,捨命的當下,你能夠了知我所持佛的戒法,絕對不會離開佛,不會到三惡道去的,將來還是見到佛的。所以他正見心歡喜,他內心歡喜。這些就告訴我們,你學佛了,你真正要了解的修行大綱,你都要通達、要了解的,下手處非常的明瞭。你這樣去念佛那不一樣,非常殊勝,叫你不念佛也不可能。真正的道理了解,叫你不念佛,叫你不學習佛法都不可能的,你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不可能的。道理了解的時候,那個信叫信根,才真的紮下去。所以蕅益大師這個信,信願行,信開出六信,自他、因果、事理,從這六方面就是通達整個佛法的綱要,就所謂的緣起跟理性兩方面。了解了,叫我們不相信那不可能的,那信心才紮根了,那是完全不動,不可能會動搖的。所以我們有那麼樣的福德因緣學習佛法,而我們也接觸了戒律,也接觸了念佛法門,正好持戒念佛,老和尚的心意就是如此,不然辦這個律學班做什麼?律學班就是要補充我們不足的地方,把這個地方抓到了,基本上念佛就成就了。所有惡業統統沒有了,所謂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最好的助緣,接著正行就念佛,好好的求生極樂世界,信願念佛,今生決定成就。永明延壽大師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,為什麼現在人不去?去得很少?戒法,戒法不守是不行,惡業障礙。基本上我們把它做好了,沒有惡業障礙,那這一推就上去了,是這樣子。
我們時間到了,超過一點點,感謝諸位的耐心,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。我們迴向: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阿彌陀佛。



戒學班學員問題解答  天因律師主講  (第三集)


問:第一,受戒後,世間法中的婚喪嫁娶可否隨禮?是否犯方便殺戒?


答:學佛之後就是要用智慧去處理我們周遭這些的事情。平常講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在世間要有世間的覺悟,那就只有用智慧去觀察。是在家人,俗禮這方面是當然也可以隨俗,因為是在家所涉,然而當中都應該要用智慧。在心態上,心態上很要緊,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之後,不再像以往沒有學佛很入世,要用出世間的智慧做入世的事情。《華嚴經》裡面的「離世間品」,唯有離世間才能夠入世間,菩薩要沒有離世間,入世間叫做愛見悲,就跟著世俗流轉。所以《大般若經》裡面講,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以一切智智相應,大悲為上首,無所得為方便。大悲為上首,菩薩就是度眾生的,為利益眾生而發菩提心的,但是要以無所得為方便,那就是要用智慧。但是有慈悲,沒有智慧,就是俗人、凡夫;有智慧,沒有慈悲,是二乘;菩薩就是悲智雙運,正行中道,這樣才沒有過患。所以,處在世俗當中隨俗,但你要有智慧,而事情該怎麼處理比較善巧方便、妥當一點,不是完全以往沒有學佛的那種心,這一點要緊。


問:第二,請問如何才算是起淫念?譬如說看到女人感覺漂亮,看見男人感覺很帥,起了貪戀心,這樣犯什麼罪?


答:戒法當中的犯戒叫起染污心,那就要責心懺,意業要責心懺的。凡夫都有大頭症,這個大頭症很難醫,我執。我執的根本是身見,身、邊、邪、見、戒,五利使,五利使是我執。貪瞋痴慢疑是思惑,那是見惑,見色而惑。所以這方面要多學習佛法。


問:第三,請問道場中的水、飲料、衛生紙不可以帶回寮房嗎?為何食物不得帶回寮房?


答:水、衛生紙、飲料可不可以帶回寮房?飲料不可以,其他的無所謂。飲料屬於食物,食物方面攝屬於十方常住物。我們在律上所講的,供給一頓飽,你吃飽了,多的,就是你已經吃飽了,多的就要收回去的。所以在日用當中,一些日用品消耗的,我們現前,譬如說我們用齋有水(倒了一些水),有衛生紙給它擦一下,還乾淨可以帶回去用,繼續用。但是吃了剩的飲食多出來的,那就不能帶回去的。所以我們在齋堂用齋的時候,你取食就要適當,不要拿了一大堆,然後吃不完又剩了很多,讓廚房的人增加負擔。基本上你拿了之後,你食用了,就是說你要留下來的要完整的,便於廚房的處理、大寮的處理。那些零零落落的你把它吃乾淨,把它受用、食用,完了留完整的給大寮好處理。不能帶回去,飲食多了,不要帶回去寮房。
為何食物不能帶回寮房?食物攝屬十方常住物,侷限用齋,用齋的時候受用的一頓飽,供給一頓飽,多餘的不可以帶回去。所以我們盜戒裡面,在《沙彌律儀》裡面也有講,僧伽藏食帶回寮房要結罪。藏食就是多拿的部分,那就屬於盜。我們吃剩多出來的,在基本律儀上也不可以帶回去。就是你在受用的時候反推回來,就是你要取食的時候就要斟酌,把它吃完。基本上你已經撿取在桌上食用,你就一定把它受用完,把它吃完,不要留一點點給廚房處理,增加人家的麻煩,這一點要注意的。我們到道場去,基本上受八關齋戒,可以受用僧食,它的戒條叫做近住律儀。近誰住呢?近阿羅漢住,所守持的跟阿羅漢的一樣的,所以他就可以受用這個僧食。但是也一樣按照規定來,就是要守僧團裡面的戒律,不可以隨便要帶回去寮房的。


問:第四,請問答應別人的事情,後來因為因緣不具足而無法做到,如此算是犯哪一品的妄語?


答:答應人家的事因緣不具足,因緣不具足就表示自己沒有心要欺騙,所以它不算妄語。有一些事情是這樣,最初觀察這個狀況,應該我可以做,可以完成,後來因為中間忽然有一些事情沒辦法去履行的時候,那也不算妄語。妄語就分前中後三個時段,你前面還沒有講的時候,內心生起要妄語心,這個時候基本上有前方便罪;正講的時候,知道是講妄語,那就結根本。這個答應人家的,也沒有要欺騙人家的心,因為因緣不具足,所以不是妄語。所以跟對方道歉,這樣也就可以。


問:第五,請問現已有的絲質的衣物,或者鴨絨的(鴨子的毛絨的)等等這些棉被、衣物,是否可送或捐出去,給沒有受戒或者學沒有佛的人?


答:學沒有佛的人,這個文句就是說他沒有好好學佛,叫學沒有佛的人。我們現在的字幕是講沒有學佛的人,他是說學沒有佛的人。這些絲織品,我們在輕垢罪裡面會講到的。絲織品,從蠶的口吐出來的就是絲,基本上商人為了要做成成品,這個蛹(蠶在裡面然後包起來,作繭自縛),牠在裡面就要把牠煮死,不能給牠咬斷,咬斷絲就不成形了。煮死了就是從那個頭緒,蠶蛹的那個頭,蠶絲的頭一抓,一拉就是一條線,很長的,它可以織成其他很多的東西,衣物、棉被等等都可以。所以他殺生,那個殺生的過患很重。鴨絨的,鴨子的鴨絨也是一樣。我們現在知道的就是綿羊毛,綿羊毛不是殺生的,他們把牠剪起來的,這一方面還比較可以。鴨絨基本上也是會透過殺生得到的。所以這些不要送人,因為這些都有過患的,其實都有過患。或者捐出去給沒有受戒的,就應該處理,把它處理掉就好了。就好像說那個酒倒掉,不要可惜它,類似這樣的處理。


問:第六,慚愧弟子於學佛前,曾有收入未曾繳稅,請問現該如何做以補償該漏稅款?若因無法退還國家,可否將此偷漏稅款項捐與慈善機構,或者扶貧救災,或者放生等事?如果曾將偷漏稅款供養給道場,該如何懺悔?


答:這個國家有國家的法令,你隨便要去說我以前偷漏稅要繳回去,他不敢收的,因為沒有那個名目,他沒辦法收。可否將偷漏稅款捐與慈善機構?這個時候就是做處理,做處理,也就是說沒辦法繳回去,你自己就多用功,因為這個都有業道罪,以前沒有受戒沒有犯戒罪,沒有犯戒罪但是有業道罪,所以要多懺悔。有一些所謂的扶貧救災,或者是馬路壞掉、橋梁壞掉,需要捐助的,我們就去幫忙捐助,也是為國家做事情,再去彌補,這是可以。
該如何懺悔?怎麼樣懺悔?講到這個懺悔,這個地方也稍許再做一下說明,我們戒條裡面有遮戒、有性戒。你犯了性戒,殺盜淫妄,這個性戒基本上來講你犯了就有兩個過失,一個犯戒罪,一個業道罪;遮戒就只有犯戒罪。什麼叫遮?譬如說飲酒戒來講,佛遮止你不可以喝酒,你要喝酒就違犯佛的遮止,所以叫做遮罪。那個戒條叫遮戒,違佛制教所遮止,違犯得遮罪。這個遮業跟性業,遮罪跟性罪,犯戒罪跟業道罪,針對我們平常的,譬如說意業的犯罪,打妄想犯罪,起惡念要責心懺,責心懺悔。責心懺悔就是我們對著佛菩薩面前拜三拜,然後長跪合掌說,我弟子某甲,在家居士優婆塞(優婆夷)起惡念,今對佛菩薩面前自責心悔過。這個講一遍罪就滅了。
要是動身口,動身口就是下品罪,下品罪,這個時候就要對一位師父來懺悔。譬如說以殺,你開始有動作,動了身口,這是要對一位師父來懺悔。對象是人,人的情形,你一動就入中品罪。前面起惡念可以責心懺,但一動身就是中品罪,入中品罪。到了對方的地方去,跟對方互相的毆打,沒有將對方殺死之前,這個都屬於近方便罪,是重的中罪,這要對三人。將對方殺死,那就很重了。這個當中第一個來講,我們先講犯戒罪,殺的犯戒罪,你起心動念的責心懺;動身之後的中品罪,對一個人;到對方的地方,沒有將對方殺死,這個屬於重的中罪,那要對三人懺,罪才能夠滅的。
業道基本上來講你就是要拜懺,我們叫做作法懺。作法懺、取相懺、無生懺,作法懺是制教的懺悔法,取相懺跟無生懺是化教的懺悔法,制教、化教。制教作法懺,作法懺裡面就有責心,有對一人,有對三人。這個制教的懺悔要對人懺,這個罪才能滅的。犯了根本罪的時候,要做取相懺,做取相懺、做無生懺。化教就是大乘的經典,經典裡面的;制教就是律藏裡面的懺悔。因為犯了根本在制教方面沒辦法滅除,這個時候就要修懺,用經論裡面的懺法,就是有取相懺、有無生懺。化教的懺悔法是針對業道,這邊制教的懺悔針對犯戒罪,這邊針對業道罪。你用作法懺不能滅業道的罪,你用業道這個化教的懺悔不能滅那個制教的罪,不能滅的。除非你在化教的懺悔當中你證入聖道了,得道共戒,證入聖道的時候才能滅,不然都不能滅的,不滅的。所以它有針對性的。在懺悔法當中,南山三大部道宣律祖裡面,你犯了性罪,制教跟化教的懺悔兩個要同時走,兩個要同時做的。你做了作法懺之後,還要拜取相懺、修無生懺,兩個要同時走的。化教不能滅那個犯戒罪,它是滅業道的,犯戒罪不能滅的,所以它不互相混濫的。所以我們在懺悔當中就兩種都要應用,你要犯到是性戒的時候,殺、盜、淫、妄(惡口、綺語),這個都有性罪,兩舌都有性罪,雖然他犯輕的下品罪,但是都是要修懺的、要拜懺的,那都有業道罪在。
我們講取相懺跟無生懺,取相就是得到瑞相,證明那個罪滅了。那個滅是伏住而已,講滅就是伏住。它滅的意思就是說可以恢復那個戒體,叫滅。但是那個業種就是伏住,要進一步修無生懺,才真的把那個罪給滅了。所以修無生懺當中要入聖道,證入聖道,入聖道才能焦業滅業。前面的內凡位還只是伏而已,要證入聖道。證入聖道就不容易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就是應用,兩種都要應用。什麼叫無生?諸法是因緣生的,體性沒有真實性,叫無生。無生裡面我們簡單說,整個所謂的三大部裡面道宣律祖講,性空觀、相空觀、唯識觀,三種觀法,這個都是屬於無生懺。
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,經常我們會念的,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」。說罪從心起將心懺,罪業是因緣生的,有我這一念心,有外在的境界,心境相合才產生那個罪業。基本上是因為我們的心,從心起煩惱對境而造惡所產生的,所以要將心懺。將心懺這個意思就是像二祖慧可大師到少林寺拜見達摩大師,達摩大師在面壁,不講話,他站在雪當中,下了大雪,站在雪當中,這個雪就一直下,下到膝蓋了。這個時候達摩大師就問他,你來做什麼,有什麼求?弟子心未安。達摩大師講,來,你把心拿來,我教你安心。他反過來就觀察,對,我心沒有安,到底心在哪個地方?一反觀的時候,覓心了不可得。達摩大師講,我已經將你安心了。
沒有心的時候才真的安心,還執著有心的時候,心還是始終不能安的。為什麼?我們第六意識,那個心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講第六意識。在第六意識的心現前能夠分別的心,第六意識以唯識的觀念來講,第六意識要仗境托緣它才能夠產生作用;要沒有外境的時候,識不能夠產生分別的,它不動的。所以毘舍浮佛的傳法偈裡面講,說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,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」。說這個心本無生因境有,這個心就是講第六意識的心,本來無生的,因為境界,根對塵,有塵現出來的時候,識,分別的識才能夠產生的。所以說前境若無心亦無,前面所緣的境界要沒有,基本上第六意識它不能分別的,識它不能產生活動的。所以講要將心懺,就是你回頭看那個心有沒有真實性,就達摩大師跟二祖講的,將心來,將心來給你安心。意思叫他反觀,那個心有沒有真實性。覓之了不可得,心就安了。所以要將心懺,到底那個心有沒有真實性。造惡的心,那個第六意識的心,第六意識那個心是沒有真實性的,本來它是無生的。在佛法裡面講心有兩個,第六意識,第八阿賴耶也是講心。第六意識是現行的心,有第六意識的造作之後,薰習在阿賴耶。所以我們講唯心,唯心就講的阿賴耶,第八識,第八識儲藏那個種子。
所以總之來說就是將心懺,要將心懺就是反觀那個第六意識能造惡的心有沒有真實性。心若滅時罪亦亡,你要覓心了不可得。要了解第六意識是虛妄分別的,它沒有真實性的,因為境界所衍生這樣的分別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由因緣生這個心也無自性的,也是無生的。說心要滅了,心怎麼滅?覓心了不可得叫滅。心若滅時罪亦亡,由心所創造出來的罪,心是無所有的,罪怎麼建立起來?罪就沒辦法建立了。說心若滅時罪亦亡,只要心亡罪滅,兩個都入空性,是則名為真懺悔,這是無生懺,叫無生。諸法無生,因緣生就是無生,所謂無生就是體性是空的,無自性的。一切法都沒有自性,因為一切法都是假借因緣所產生的,所以它沒有自性。一個緣動了,它就破壞了,本來就沒有。
拳頭,拳頭有沒有?諸位看到拳頭有,對不對?有沒有拳頭?沒有拳頭,五個指頭,哪有拳頭?是吧!要拳頭本來有,我們就不用指頭,它也要有拳頭。現在是因為依靠五個指頭合起來的時候,抓起來的時候叫拳頭,我們把它安立一個名稱叫拳頭。其實拳頭有沒有?沒有。沒有真的有拳頭,要真的有拳頭,就不需要五個指頭。所以諸法是因緣生就是無生。好,拳頭沒有對不對?拳頭是五個指頭,我們把這五個指頭往身上撲。我們人就是這樣,人有沒有?眾生有沒有?眾生沒有,為什麼?五蘊,色受想行識合起來的。我們在這個五蘊假合當中,執著有我、有人。人基本上沒有的,沒有所謂的眾生,就是五蘊,跟拳頭的意思一樣。
你要了解,因緣生當體就是無生,就是空性,無自性的,這個叫無生懺。修無生懺,修理觀的時候,基本上來講你未證入聖道,但是它折損業力,業力就折損掉了,就一直折損業力。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業力由心的執著所產生的,當你在思惟空性的時候,是般若現前,在思惟,這個時候就是折損業力。到了你成就聖道,真的滅煩惱的時候,那個業就滅掉了。這是無生懺。取相懺就依懺法當中的方法,去拜佛、去禮佛、去發露,勸請、隨喜、迴向、發願,做這五悔法門。我們拜佛也可以。但拜佛你要憂憂患患,罪也滅不了。你要用好像快要死了,再沒有好好修行,真的要下三惡道。印光大師講,以怖苦的心念佛,那是出苦第一妙法。怖畏下三惡道的苦去念佛,就是出離心非常強的,那才有辦法出離。所以我們在拜佛,你沒有加理觀的時候,都是屬於取相懺。所以取相的懺悔,就包含著拜佛在裡頭,也一樣的。
這樣來講的話,這個懺悔法當中它就是兩個不同的軌道,作法懺就對治、滅除犯戒罪,化教的懺悔取相懺、無生懺,取相是伏業道,無生就是將業道給滅了,滅業道。基本上跟諸位解釋一下懺悔法。我們一定要專心拜佛去滅罪也可以,但是你要勇猛心。你見瑞相的時候,基本上還是一樣,可以把業給伏住、不動了,你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怕;沒往生之前,你都還要害怕。修行不是憂憂患患的,了生脫死是業力跟道力在搏鬥,基本上要道力超過業力才能夠解脫。道力要太薄弱,業力束縛了,第一個就是重業先牽。往生的時候,《俱舍論》裡面所講的,「隨重近串習」,三個。第一個,重業先牽,我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這個業最殊勝,一下子就到,沒有經過中陰身,馬上就到極樂世界了;造極惡的人,當下就到地獄去受苦了,這是重業。要沒有做重業的時候,修行也普普通通的,近,最近的那個念頭。你臨終的時候是什麼念頭,就是那個念頭帶著你去了。生命是由我們的念頭所創造出來的,生命基本是沒有的,是因為你動了念頭。在真如本性當中是沒有念頭的,離念的心體唯佛證得,等覺以下都有念,微細念,都有念。《起信論》裡面,「離念相者等虛空界」,就是法身的境界,那是離念的心體,只有佛證得。所以生命是由我們的念頭所帶動出來的,你念頭在哪個地方動,你的果報不離開這個地方的,會在那個地方出現。我們念佛要求生極樂世界,也是這個道理。你有業障,你念佛打妄想,等一下念念念睡著了,不念還沒什麼,一念就要睡覺,那是業障重,你都要有善巧方便去滅那個業障,對治那個業障。所以那個念頭,要沒有重業,隨近,近就是最後的那個念頭。你最後的時候有正念,因為大家幫忙助念,有正念,那可以。要是人家助念,因為你業障重,正念也提不出來,那還不行,就是那個念頭帶領著去了,帶你到哪一道去了。
往生都往生,但六道也是往生,沒有到極樂世界去,這一點很現實的觀念,我們要知道的。基本上來講的話,你要靠阿彌陀佛,也要你自己努力,不然的話,你現在阿彌陀佛就可以接引你去了,是吧?不是完全都是阿彌陀佛,也有你自己的正念,要沒有的時候,那你現在就可以去了,阿彌陀佛早就把我們度光了。還要你的正念,你要培養正念。隨重、近。你要現住在昏沉當中的話,有的人,譬如說他患了癌症,打嗎啡就是昏昏沉沉,沒有正念的,那就隨串習。串習很要緊,你平常有念頭,經常就想那一樁事情,串習不好的,基本上你臨終的時候,要沒有正念的時候,就是你平常那個念頭帶著你去,串習。所以我們平常要在佛法裡面多串習,我們經常要念佛就是這樣,串習。你在法當中,你讀經、你拜佛,你研究教理,不離三寶,都是在沿著三寶的境界串習,這很要緊。《俱舍論》裡面就是這樣說的。
所以基本上來講的話,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,你就掌握到,生命是由我們念頭創造出來的,所以要掌握你平常的念頭,乃至於從平常的心不顛倒,到達臨終的心不顛倒。你平常要顛顛倒倒,你臨終就不可能不顛倒。什麼叫顛倒?造惡,造惡就是顛倒的心。你持戒的話,心就不顛倒,清清楚楚,什麼事可做,什麼事情不該做。清清楚楚的斷惡修善,心就得端正,再加上我們念佛,就把正念提起來了。要沒有,那就造惡,莫名其妙的造惡,也不知道這個該做不該做,就糊裡糊塗的做,基本上那個心就是有顛倒的心。所以斷惡修善能夠輔助我們的正念念佛,這一點很要緊。你要經常渾渾噩噩的,什麼都糊裡糊塗的做,你念佛的力量就抵消掉了。所以這一點很要緊。
你看打佛七,打佛七不是第一天就好了,第二天、第三天,差一點到第四天、第五天心還很亂。為什麼?平常在家的時候,都是修行不得力,都是散亂心多,你現在念佛就是抵消掉而已,還不得正念的。所以到最後面,人家要圓滿了,你才稍許好了一點,但很可惜,再來呢?再來就佛七圓滿了。佛七圓滿大家就要回去了,你又開始要滾滾紅塵,長江後浪推前浪,後念又繼續前面的念頭,這樣上來的。所以就平常的時候,你就是要持戒,斷惡修善,對我們修道幫助非常要緊的。要打佛七就會看出你的功夫,要是第一天還是這樣,第二天還是老樣子,到第三天就好一點,那就說你平常的功夫還好而已。你要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淨過心的,那你糟糕了,這個時候就要看你,自己要有慚愧心,要下定決心來修行的。


問:第七,前面懺悔的部分大略的跟諸位說明。說已供佛過的物品,是否可以再拿來供養祖先和鬼神等眾?


答:你就平等心,就是供佛的就供佛,你收下來自己受用,祖先、鬼神的另外。要是說我們學佛了,就不要隨便去供鬼神,雜邪信。你家裡面的地基主,你說害怕,過年還要拜地基主,你就念念往生咒給他迴向,你每天做功德跟他迴向,用功跟他迴向,他歡喜得不得了。也就是說學佛之後,要將道教的那種的思想要改變過來,不要神佛不分的。自己有時候知見有稍稍偏了,有跟人家講,那就引導人家錯誤的觀念。學佛就是要純,要純淨,不夾雜這些,不要怕鬼神。我不供養他,改天他要找我麻煩。那你念佛念假的,你靠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法身遍一切處!那你念假的,是嗎?不會。所以就是說你用功,你好好持戒,鬼神都恭敬你的,敬重你,不敢隨便的,你旁邊有護戒善神。當然我們也不要說,我比你強,還要跟鬼神比,有的人是這種個性的,那就不好。也不要找他麻煩,他有瞋恨心,鬼神有瞋恨心,不好,他也不管你。所以我們就敬鬼神而遠之,恭敬他,但是也不用親近他。我們不要瞧他不起,用我們的功就是了,迴向你附近的這些有緣的眾生得利益。


問:第八,弟子家族很大,親人請我吃飯,都有點素齋給我吃。但他們卻點了滿桌的海鮮,我看那些眾生很可憐,又救不了牠們,又不能夠不出席,請問我該怎麼辦?


答:我也不曉得你什麼業會投生在這種家族當中。這個是我們在家人的一些煩惱,能夠不參加盡量就不去。那要沒辦法,去了,因為你也吃素,他們還滿敬重你的,你就念念佛為那些眾生迴向,給吃的人跟被殺的眾生解冤釋結,希望他們都能夠增長善根,能夠學佛,迴向。《沙彌律儀》裡面,殺戒裡面有這麼說。

問:第九,我有時要請人吃飯,因為有事相求(要問一些有關澳洲的官方問題),客人一坐下來便要叫酒(麻煩來了),我又不能阻止,那應該怎麼辦?


答:這也很難辦。你直接就送禮,送禮去就好了,去拜訪他,不要請他去吃飯。你就直接送禮拜訪他,然後拜託他一些事情,跟他問一問。或者現在很多飲茶,飲茶諸位知道?就請他吃飲茶,那個就沒有酒了,這樣也可以。就是善巧方便,能夠避免的,看用什麼方法避免。


問:第十,根據戒律,在家居士不可學習或聽出家戒律,可是沙彌戒和菩薩戒現已廣泛傳教,這是否有錯?


答:根據戒律,在家居士不可以閱讀律藏,不可以學習比丘、比丘尼的戒法,是這樣。沙彌戒是可以的,沙彌戒有一些相通的,他有因緣也要學。譬如說道場的淨人,他要出家,基本上他要學習《沙彌律儀》,要了解的。當然我們諸位都不是要出家,可能也有要出家的。沒有要出家的,我們就學習我們可以學習的部分。譬如說師父去你家,你要做火淨,要供養,要受食,這些都可以學習的。前面的十條戒都一樣的,第十條戒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,我們在家居士沒有,其他的九條戒都一樣,開遮持犯都相同的,那個都要學。
基本上來講正式的,我們在家居士就是《在家備覽》,弘一大師,弘公,他老人家用心在三大部裡面把它摘錄出來,適合我們在家所學習的。為了加被在家居士的就是《在家備覽》,加被出家眾的就是《比丘戒相表記》,就這兩部著作,一個加被出家,一個加被在家的。所以我們在家居士正式學的就是《在家備覽》。諸位知道了,我們回去要好好學,播戒機裡面有,整本的《在家備覽》都有講,就好好學。一方面就是在家眾律學的高級班,基本上你學了《在家備覽》,所有的戒法統統知道了,都會感覺不是很困難,都很簡單的。我們上了「宗體篇」就知道,文字非常艱澀,不容易學的,唐朝的文字,而且有專用的術語。專用的術語,就是要學習戒律的人才能夠了解去解釋的,我們基本上文字看得懂,不知道意思。所以那是在家居士的高級班。大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,讀高級班的,不容易。
所以這個地方菩薩戒,菩薩戒基本上,你要受菩薩戒之前要先學過菩薩戒最好。但是根機大的人他可以發菩提心,馬上可以受戒,接著再漸次學習也可以。但是盡量都是能夠先學習再受是最好。為什麼?你知道道理了,你的發心各方面會更圓滿。所以在受戒法當中它是有次第。次第也不礙圓融,所以先受五戒,守持八關齋戒了,接著進一步受菩薩戒,在家居士。先有戒律的行持了,接著進一步發菩提心,持菩薩戒比較微細的,就比較能夠堪可去受持。但有一類的人,他是沒有因緣,他一接觸佛法心量就非常大,智慧非常高,馬上可以學著這麼做的,也有。所以蕅益大師就根據這種情況,也有在家受菩薩戒,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,這五眾都可以受菩薩戒。根據《菩薩善戒經》,他要次第受的。所以這一方面就是說,經典裡面它有不同的說法,可以做融通的。所以菩薩戒基本上可以先學習,先聽是可以的。所以這是沒有什麼錯誤。只有比丘、比丘尼的戒,在家居士不可以學的,這是有遮止的,你學了會犯,犯戒的重難,裡面那個是不可以預先學習。


問:十一,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幫老人倒杯酒予他們佐餐,請問這樣犯戒嗎?


答:犯戒,不因為工作而認為這是我的工作不犯。《在家備覽》裡面也講到,你在國家裡面執行法律的人,譬如說槍決,舉行槍決,做槍決那一個,打槍的那一個人,他做這種的事情,他也是犯殺業。不因為說,這是國家法律要處決他,他做好像沒有過失,一樣有過失的。以古時候來講,屠夫、劊子手,在刑場當中執行的劊子手,那個都是犯殺業。以這個比喻我們這個酒戒一樣的,你的工作是拿酒倒酒給老人佐餐,就是犯過酒器,與人飲酒,那是犯的。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了解它。


問:第十二,弟子受菩薩戒,先生準備開餐館,要求弟子參與。其承諾,就是先生承諾使用三淨肉。


答:不聞殺、不見殺、不為我殺,這叫三淨肉。沒有所謂的三淨肉,都是殺生所得的,那是佛前面一個方便的教法。我們在食肉戒裡面,第二條食肉戒裡面,我們就會講,那個地方會講。所以都是殺生所得的,我們就變成一種間接的殺生,間接殺生的。所以應該就是說,能夠勸,改,改變,不要經營葷的餐館,這是應該這樣做。要不行,妳就不要參與,妳就說妳要好好照顧妳的家庭就好,家裡面料理好就好,要這樣的。


問:第十三,五年前弟子帶兩歲的兒子去成都一間寺院,小孩子頑皮,將庭院的一個石頭做的裝飾品(像蘋果大小的圓球)掉下來打破了。弟子當時尚未學佛,不知道因果,也沒有主動賠償,請問是否犯了盜損常住物這條戒?


答:還沒有受戒,也是無心。這個當然你要賠損,就有侵損常住物的情況,應該要去賠,要賠,要賠償的。盜戒裡面,在之前《沙彌律儀》也有講,比丘到廚房去拿一撮的鹽,過了一陣子,那個鹽就變一座鹽山,那會長利息的,長很快的,會長利息。所以這當中就賠償的時候要多賠一點,那個會長利息。業會增長廣大,之前跟諸位解釋過的,業會增長,增長業。因為你不知道,沒有懺悔,業力會增長。


問:第十四,請問如果有人問我有關別人的私事,私人的事情,我知道,但不想聊一些是非,隨口就回說我不知道,這樣是否算妄語?


答:算不算妄語就是兩種心態:第一種的心態就是說,根本不喜歡講人家是非,就不想是非的,以不講是非的心說我不知道;另外一種就是直接的回答,就說我不知道,就是要騙他,要掩蓋,不跟他講,兩種。當然你基本上來說,就是說我不想談人家的是非,心態上以這樣的出發點,不講人家的是非,所以我不知道。另外一種就是說,直接就是要掩蓋,掩蓋它,就是一種騙,妄語的。這種會算妄語,但是業不一樣,跟平常的那種妄語的情況,那個業不一樣。業道,在業道罪不同,犯戒罪是相等的,業道不同。那另外一種就不會犯,另外一種心態不會犯。所以這一方面,總之就是在心態上。所以在妄語戒裡面講,佛在一次說法,兔子跑來了,獵人跟著來,問佛有沒有看到兔子?佛以愛護的心,慈悲心講沒有看到。所以那不算犯的。就是那種心態的問題。


問:第十五,弟子學佛前因生氣摔東西,把桌上手掌般大的佛像給摔壞了(這個沒有學佛之前,煩惱心就很重,不好。但是現在學佛了,知道,也改變了),這佛像代表佛,弟子是不是犯了五逆罪,惡心出佛身血這種情況?


答:佛像代表佛,但佛像不是色身。惡心出佛身血,基本上來講只有提婆達多做到了。提婆達多在山上舉大石頭壓佛,旁邊的密跡金剛用金剛杵把石頭打碎了,結果石頭的碎片就噴過來,飛過來就打到佛的趾頭,這惡心出佛身血。世尊在世的時候,只有提婆達多做到惡心出佛身血而已,其他都沒有。佛像代表佛,不是色身,所以不是惡心出佛身血。但是你對著佛像發脾氣這樣做,這個業道很重。我們要毀壞佛像,這個罪業就非常重,在制教罪裡面,逆難,逆有逆罪的中品罪,這一方面是容許要懺悔。所以不是五逆罪、七逆罪的惡心出佛身血,不是。但是這個業也非常重,因為你是對著佛像的。

問:如今學習佛法了,已在佛前懺悔,還印了幾百張的佛像到寺院結緣,除此之外我還須做什麼?


答:現在學佛知道了,就是要好好的、真正的、認真的學習佛法,要多拜佛、拜懺,要禮佛拜懺的。這個業道很重。我們多多的禮佛拜懺,能夠見到瑞相的時候,這個業它就伏住,基本上就伏住了。但是只要真正的用功,你損害佛像、損害法寶,這些業道都非常重的。所以我們在《在家備覽》裡面講,現在外面很多流行做一個佛的頭,就給人家掛在牆壁的,那是什麼?當裝飾品。《在家備覽》裡面講,那一種都有罪的,你不能買那個回來供養。你要把它收起來,要有,以前不知道,你要把它收起來,用一個好的箱子把它裝起來,放在乾淨的地方,要放起來。譬如說我們櫃子上面,要放起來,不要擺著。你要擺著,人家外面的人來看到佛的頭,不會有恭敬心,都是輕慢心,把它當成裝飾品,那個就有罪。那就是說人家造惡,就是你的因緣(製造的因緣),你也有罪的。所以現在人無知,無知太多了。做佛像,做歡喜佛,兩個指頭比這樣的。我們看到那個歡喜佛,你會恭敬嗎?都是輕慢心的,那個都有罪的,過失很重。所以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就是要學習,像這些你無形當中都造作很重的業,都不知道。所以《在家備覽.別行篇》裡面,「別行篇」當中都有講這些道理,那都要聽,要了解的。離諸非法,它裡面有一門是離諸非法,造佛形像,造寺塔廟。所以那些都要知道。


問:第十六,關於曾盜現前僧物(就是我們在受五戒、受八關齋戒之前問的,《善生經》六種的遮難的情況),如因無知而動用了寺院的東西,或者借後忘了還,這個是不是犯這條?


答:現前僧物,是人家供養現前僧的東西,你去偷,那個叫盜現前僧物。這裡面所講,這是盜常住物,不一樣。像這個動用了寺院的東西,忘了還,這個都要賠償的,然後還要禮佛、拜懺,同樣的都有業道罪。沒有學佛之前所犯的,無知所犯的過失很多,太多了!所以基本上來講的話,你學佛之後就要好好的真的要多禮佛、多拜懺的,這些才不會障礙你的修道。你要念佛,要念得很好,基本上你的業要減除掉,不然的話就障礙很多,你坐在那個地方昏昏就睡著了。


問:十七,關於曾於父母有病時,捨棄不顧(這個是遮難裡面的),對於父母有病,而子女在國外無法照顧,或因假期不夠而無法繼續照顧,是否犯了這條?


答:文當中是制只有你而已,只有你在照顧,那你應該照顧而不照顧,就會犯這個。使令,父母因為這樣沒有人照顧,死掉了,這個它是攝屬在殺戒裡面的。要是有其他的人,譬如說你還有你的兄弟姊妹,或者你的親戚,或者有請其他人幫忙照顧,基本上就不會犯這個過失,就不會。要是說我們為人子女,這個孝道沒有盡好,那屬於又另外的。不夠發心,或者沒有發心,這就又另外的過失。這個地方所問的,只有你照顧而已,那你沒有照顧他,使令他死亡了,這是攝屬在殺戒裡面的。


問:第十八條,關於曾於師長有病時,捨棄不顧(這也是遮難裡面的),這裡的師和長包括哪些人?


答:師長不要把它拆開,就是師長。師長,這個是問你要受戒,問你受戒前,或者你受三皈依的師長,或者你在俗的師長也是一樣,因為只有你能夠照顧他,你應該照顧他而沒有照顧,使令他死亡了,也是攝屬在殺戒裡面的。不是在孝道的問題,不是,這是攝屬在殺戒裡面,捨棄不顧,而使令對方導致於死亡,所以才會障礙我們受戒。那一樣,要是有其餘的人可以照顧,你沒有照顧,這個不會構成遮難。
但是孝道,我們的《觀經》三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對於這些,我們學佛人的基本,這是人道,人道這方面要做起來的,人都做不了,就不要想要作佛。所以第一個是供人天的福報,第一福是供人天福。第二福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是供二乘的福。修大乘的人,我們念佛修大乘的話,你要供世間法,要供出世間法,二乘的福,這你都要做的。這兩個都是攝屬戒,前面十善業就是俗人的,人天的,人天的戒;後面的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,這是二乘的戒,就是聲聞的戒法,乃至於大乘的菩薩戒等等的這一些。所以戒很要緊!修三福是助行,念佛是正行。《觀經》裡面講,這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,就是表示諸佛也是正助雙行。助行也要做,你不能講三福不用修,三福也要做,要做的,然後才能夠「深信因果,發菩提心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這一方面,這個都是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尤其你修淨業行者。淨業行者,我們修念佛法門的,《觀經》裡面也強調這個,就是我們要去做,要去修的。所以戒法沒有乖違,我們好好把戒法,你做好了斷惡修善,平常就是具足正念,那就是最好的增上緣。


問:第十九,關於菩薩戒四十八輕當中的第三十條,三長齋月,農曆的正月、五月、九月,這三個月(一個月當中,從第一天你受八關齋戒的時候就持三十天,要受三十天到月底),因為家人的關係,不能夠守這條戒,請問弟子可否只守六齋日的八關齋戒?而這條戒應否捨掉,還是每次懺悔?


答:這個三長齋月你要不能持守,不能持守的時候,你不妨可以先捨那個三長齋月,就針對三長齋月。因為那條戒,第三十條戒,它裡面包含了六齋日還有三長齋都在裡頭,你就捨三長齋就可以。不能持守的時候就這樣,那就守六齋日。有因緣我們就多受,多受就增長我們的功德。你真正的持一個月,真的是沒辦法守持的,你就不妨可以捨掉,持六齋日。捨掉沒有持,整個月就不算犯戒。基本上菩薩戒就是一條一條受。
我們這次,因為大家勇猛心,有人來跟我講,他第一次都沒有回答能持否,但第二遍聽大家都回答,從十重到四十八輕,大家都回答能持,他想我也應該回答能持,我也想來持。基本上我們現在在山上的話,這些戒條都可以持守,所以就賺到功德了。等下山的時候,你不能持守,你再一條一條捨。對人,不能持守,你就把它捨掉。戒條裡面有針對出家眾的,出家眾的戒,你們答能持也沒辦法持,所以那個也就是沒有守,也不算犯戒。因為那個就是,你那條戒基本上不是你能守持的,裡面有揀別。
揀別就是看七眾料簡,就是在我們發給諸位的《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》,《彙解》的後面。因為蕅益大師《彙解》裡面他分成十科,我們解釋戒文當中,是針對戒文的解釋,後面還有性遮二業,七眾料簡、大小同異、懺悔行法、觀心理解,有十門。七眾料簡當中它就有哪一些是七眾同時要守持的,哪一些是出家眾在家眾不用持的,哪一些是針對在家眾的,它有分別。所以《梵網經》通出家、在家受持的,《菩薩善戒經》是針對出家眾,《優婆塞戒經》針對在家眾,六重二十八輕,《梵網》、《瑜伽》就通出家、在家。所以戒法裡面,就是我們要去聽,受了戒就要學戒,學戒之後,才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,持戒。就有三個次第,受戒、學戒然後持戒。你把它做好了,基本上心無憂悔。在《大智度論》裡面所講,「持戒之人,其心不悔,心不悔故得喜樂,得喜樂故得一心,得一心故得實智,得實智故得厭心,得厭心故得離欲,得離欲故得解脫,得解脫故得涅槃」,一個次第挨著一個次第這樣上來的,戒定慧是有它的次第性的。第一個就是持戒,就是要受持戒法,修任何的功德都一樣。我們不能拿其他的經典,只是一時的,或者一個小段落,你就認為不要持戒。律藏講那麼多給誰做?那就是給我們佛弟子。律藏有針對性的,就是你要好好去做,然後再學習經論,就是定慧的功德。
我們的問題就回答完了,我們這次的問題就比較少一點,基本上來說的話,不離開生活方面的。但是生活方面你要調得好,就是你要學佛,要比較深入的學習。譬如說我們講最簡單的,在民國初年的時候,范古農、丁福保、江味農老居士,這些大居士,徐子靜、黃智海,這些大居士他們對戒法都非常重視的。親近弘一大師的夏丏尊,這些佛學社的,跟弘一大師學的還有一些,會集《華嚴疏鈔》的那些大居士,都通達戒律,都守持戒法,就是通宗通教的。居士都如法守持,那些大居士都不得了,那個修行都有成就的。所以古德他們的修行,居士都能夠服從,都能夠隨順教導,就是出家,他真正的用功修行,能夠持戒的。現在我們要比照這樣,我們出家如法的學習,在家也如法學習,佛法殊勝,正法才能夠久住。不能你破壞一點,他破壞一點,那整個就垮掉了。基本上來講都是佛所講的,因緣不一樣的時候你就應用,所有的法都是在應用的,你不能執著這個法,用這個法去破那個法,這不是佛的心意。所有的法都是給你應用的,就是你沒有貪瞋痴煩惱的時候,基本上來講這就是對了,就是你學佛的目的。
而我們要有法執,不是法執,那是我執。古德,像虛雲老和尚請慈舟大師去辦學,因為慈舟大師持戒的,他講這個戒法是怎麼講的。虛雲老和尚說,我們這個地方是參禪的,兩個人一言不合,在那個地方就不講話了。不高興,不講話,不講話接著兩個人就回到各自的寮房去了,明天,明天還是好了。祖師大德他們都不是在我執,在法執上的,法方面的。我們現在不是,我們現在都是一種煩惱心,我執在作祟。根本不是的,你要護持這個法,你用煩惱心怎麼護持?不是這樣。我們真正的話,你要護持這個法,我們就要接受其他的,要了解。基本上我們堅固我們的法門,自己所學的不變,但是我們也讚歎人家所學,那是根機,善根就是這樣。你說學小乘的人,他好好學,它也是佛法,他沒有學錯。它也是佛法,你要讚歎他,他的根機就是這樣,你不能呵斥他焦芽敗種。焦芽敗種是佛在呵斥的,維摩詰居士呵斥二乘的人。我們不是的,不能這樣呵斥,會有過失。他學佛法,你毀謗他就毀謗佛,你就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南傳的出家人都學這個南傳法,你就這樣三寶統統毀謗了,那罪過就重了。所以都不是的,因為各人的因緣,他所學習的,你要讚歎他。只要你應用得上,你堅固你自己所修的,這個當助行,正行你就自己堅固。我們念佛是正行,求生極樂世界沒有改變,毫無動心。
之前跟諸位講,你要研究《彌陀要解》,了解蕅益大師的六信,從緣起跟理性當中觀察,基本上你不可能會捨離念佛法門的,不可能的,信心紮根了,所學習的都是助行而已。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有破法的過失。破法的過失罪重,我們《無量壽經》裡講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,這個過失重,會障礙。所以我們基本上不這樣子,念佛是正行,戒定慧是助行,這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講的。這樣正助合行,基本上就是這樣成就了,正助合行,我們才不會犯其他的過失。這一方面希望我們當一個佛弟子,我們護持佛的法,我們的因緣學念佛法門,我們在這邊多下功夫。但是你要了解教理,《彌陀要解》你要真的了解,你要通達教理,你不通達教理,你還看不懂《彌陀要解》講什麼,那是天台的教法,你也看不懂,是不是?
所以這些祖師大德,他們都不是泛泛之輩,通達經律論的,禪宗的大祖師也是通達經律論的。清涼國師二十歲受具足戒,兩年將南山唐朝的三大家他都通達了,兩年之後開始參禪,開始學禪了。二十歲受具足戒,師父就交代他,你要先學戒律,他就先學戒律,兩年就通達了。還親近當時四分律南山宗的大祖師,曇一律師,那就是大律師,很快就學好了,接著就參禪。所以他對於經律論都通達,戒定慧都通達的,那才是大祖師。所以這些都是給我們學習,我們不一定要當律師,但是你生活上,你就是要能夠真的照顧到你的生活,要斷惡修善。你的善法累積,你的惡法沒有了,那對你修道不是很大的幫助嗎?為什麼非得一定要把戒律拿掉,你才能夠修行?這不對。
我們世尊跟我們講的不就是這樣嗎?世尊告訴你要戒定慧。我們念佛是定慧的功德,真能念佛不起貪瞋痴,你不起貪瞋痴了嗎?還起,那你就不是真的念佛。你念佛還不行,你還起貪瞋痴,那你怎麼辦?你就是要有幫助的。你不到那個境界,你講這個話就不對了。祖師講的是到那個境界,事一心不亂,貪瞋痴不起來,那就伏煩惱,到斷見思惑,都是事一心不亂的。你沒有到那個境界,就是老和尚所講的,你要念佛打妄想,業障重,你還要持戒、拜懺。諸位聽一聽老和尚的開示,這些都是有根據的。我們就是說,基本上來講不要謗佛、不要謗法,不要做這些事情。你應用,就是給你應用的。其他的修行,隨喜讚歎,都是佛弟子,若要佛法興,除非要僧讚僧,我們都這麼講。這個都是要做到,不能光說不練,那不行,修行佛法不是這樣。所以我們這個懺悔很要緊。基本上你不這樣做的話,你念佛又不得力,你怎麼辦?那不行,什麼都不對了。
這是順便帶出來跟諸位說明的,基本上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是最大的目標,這個中心不變的,念佛是正行也不變的,其他的都是方便,都是助行、都是方便的。有正助合行,我們真正佛法才能夠復興起來。大家呼應老和尚的戒學研習班,就是要來學戒的,就是看到我們這一方面還不足,我們要來學習的。我們學就是要專業,不要學得一知半解,學了半吊子,你就是要專精,要學正確的,學習正確的。戒法當中就包含了,你看《在家備覽》,第一個宗體門,第二個持犯,第三懺悔,第四別行,它這個就是整個戒律裡面就包含這四個。第一個要有理論的根據,宗體門,「宗體篇」是理論的根據,所有戒法的理論在裡頭。接著「持犯篇」就講事相的,事相裡面「持犯篇」就分成持犯總義跟持犯的別相。持犯總義是整個一個核心,你了解那個心的一個差別相,制教跟業道這兩種的差別相,就在持犯總義,很細的。那就像世間法律的《六法全書》,問那個心態的,分別那個心態。持犯總義很細的,你了解了,基本上在別相當中,這個罪為什麼是犯這樣,你統統了解了。不然你在別相當中犯中品罪,人非人疑,人非人想,它都是結中品的。為什麼結中品?兩個有差別,那個心的辨識都是在持犯總義裡面所講的。
講完了,有持戒、有犯戒,犯戒要懺悔,所以第三篇講「懺悔篇」。這個都是戒律裡面的,你有懺悔就還淨,不殺義就是這樣。捨諸惡不善法,而證得白法究竟梵行,就是不殺義。捨諸惡不善法,有犯過把這個惡法給捨除,懺悔清淨,證得白法,就是善業。黑業就是惡業,就是惡法;白法就是善業,得善業。盡除不善,增長善法,就是不殺義。那就是懺悔,要有懺悔這一門。有懺悔還淨了,生活當中你要了解,有各式各樣的差別相要了解的,那就是「別行篇」裡面所講的。你看戒律裡面就包含這些。基本上來講,這些你做好了,就是你修學定慧的根有了,就有了。往上這些惡法沒有了,善業增長就幫助你修行你的正業,你正式所修的法門就幫助了。所以戒律當中《在家備覽》就包含四門,包含這四門在裡頭的,都包含在戒律裡面的。所以我們講,鼓勵諸位懺悔,要懺悔就是這個道理,有犯你就還淨。你懺,下品罪一對首懺就滅了;重戒對三人,中品對三人,懺悔就滅了,這些都是應用。



戒學班學員問題解答  天因律師主講  (第四集)


我們這個問題,每一次都有問題,這個有問題也是正常的,當我們學習的時候,沒有學習不知道有問題,學了之後問題很多。因為總是要能夠認識清楚,以後我怎麼去持戒?在什麼情況下我應該要怎麼做?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,原則上很多的事情都可以一一的處理。因為我們現在所看的書不多,所學的不夠,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運用,這一方面就比較不能夠調得過來。但學人相信,諸位在往後的日子裡面,我們播戒機會發揮效用,就是多聽、多學。戒法是事相的,不像道理可以融通,觸類旁通。但戒律要有根據,戒法當中所講的要有根據,離開了根據就不是佛講的,就會有過失,因為不能夠符合於微細的因果。說這樣沒有犯,那到底有沒有犯?決定要犯,因為不能符合因果,都是有過失。
所以戒法這一方面,我們出家眾(出家師父)們就佔了很大的便宜,因為我們可以看律藏,可以看很多的資料,相關的資料。所以要理解,假以時日,三年、五年的時間就可以學好,但是持戒是盡形壽的。解跟行,解,幾年的時間會有一些基礎在的,但是行是盡形壽,乃至於你成就道業了,這個行它是沒有所謂的廢棄,只能夠說到最後面圓滿你的功德。所以哪時候不用持戒?沒有,每一個菩薩都持戒,一直到圓滿佛。佛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戒不戒,依他的功德開示給我們的,那就是叫做戒。到了佛,證得平等的法性,平等的法性當中,沒有所謂的戒,也沒有所謂的不戒,離開一切的名相。他是像孔子一樣,「隨心所欲,而不踰矩」,自然合乎於法。所以佛得到三業不護。所謂的三業不護不是說佛不收攝他的身口意三業,不是。反過來說,佛的身口意三業的舉動,不需要說特別我要去持戒,他就自然而然合乎於這個戒法。得三業不護,不需要起心動念說我要去守戒,就合於戒法的。
沒有到達任運,凡夫地當中都要假借作意。最初的學習我們就是要這樣的按捺著,佛怎麼說我怎麼做,按捺著去做,對境的時候要假借作意的心所。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五遍行,這五遍行的作意心所就是警心,警策我們沒有生起的心去觀察那個境界。境界現前,心還是迷糊,那個要有一個作意心所提醒,那個心要起功用去觀察這個境界。當中有思心所的作用去分別這個境界,審慮思、決定思,審慮思的時候還是無記的,到決定思的時候就入善惡了。接著動發勝思,動發勝思就是身口的造作都是由思心所的驅使,身業思、口業思,那個思就是思心所,第六意識。沒有第六意識在裡頭的那叫無記。前面決定思之後就分成善惡,接著再發動身業,譬如說禮拜,看了佛莊嚴要拜佛,禮拜就是善業;我們要打人就是惡業,這是表現出來在身口。到身口的時候,在唯識裡面叫業種子,在意業決定思的時候,那叫做名言的種子,由心,兩個是身口的造業種子。業種子感召的力量就非常的明顯,得果報的情形就非常明顯。這一些都是應用在我們持戒的時候,你在遇境逢緣的當下,這跟唯識的觀念是非常的聯繫在一起的。
所以基本上你學習這個戒條,事相上佛告訴你,什麼樣的狀況是犯,什麼樣狀況不犯,犯了是輕、是重,輕的當中又有方便罪、有根本罪,重的裡面也是有方便罪跟根本罪,有很多,許許多多的差別,就訓練我們的心有正念。心微細,不是大而化之,統統是什麼品德,不是,大而化之,不行。心就細了,薰習戒法心細了,接著我們再用功,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念頭。就從這個地方引申,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那個正念馬上提出來,第六意識作意心所兩個同時生起作用,作意,這不行,這不對的。乃至於心要動的時候馬上看到了,就轉念念佛,就沒事。這些都是要透過戒法的學習。所以戒它跟定產生了聯繫,因為戒收攝我們身口,這個心就容易靜下來。我們在修定的時候,心一境性,心在一個所緣的境界當中相續的安住。譬如我們念佛,心能夠相續的安住在佛號上,由於我們持戒的力量幫助到我們在身口的威儀當中我們收攝起來,心就慢慢靜下來了。身口的威儀不能收攝,心靜不下來的,因為身口是由心所驅使去造作的,身口是心的表顯。
所以戒第一個就是捉賊,把這些各式各樣的煩惱把它捉住了,這個不能做、那個不能做,就降伏,對治、降伏。再來繫心一處就是綁賊。有了定才能夠開發真實的智慧,才有斷煩惱的功德。平常你所了解的諸法實相的理,那叫散慧,沒有定力這完全起不了作用。所以慧必得要透過由戒跟定兩個搭配,這個慧那就有真實的作用,斷煩惱的功德,要沒有,單獨它不能斷煩惱的。這樣講戒定慧三學就是一體,不能離開的。但是我們要得無漏的智慧,首先就是要從戒法學起的。戒法當中分別很多,戒相分別很多。但是基本上你能夠按捺的這樣學,諸位能夠在一個月當中,這樣填鴨式的一種學習,不管你懂不懂,就填鴨式的先吃下去,慢慢消化,能夠這樣的話,表示這個善根也非常深的。都沒有人下山的,表示很好,大家善根深厚。所以假以時日,整個戒法的學習,學一遍不夠,多學幾遍,學到你真的了解了,我們那個煩惱心、不正確的心透過學習之後就改變了。
所以《盧至長者經》裡面講,「如似垢衣,灰浣即淨,煩惱垢心,聞法即除」,就好像這個衣骯髒了,髒的衣,你拿灰,就是皂角、肥皂、洗衣粉,你把它洗一洗,它就乾淨了。基本上它本質是乾淨的,這個骯髒垢染是外來的,你用了肥皂洗一洗,洗潔精洗一洗,它就乾淨了。煩惱垢心,聞法即除,煩惱垢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不一樣,大家都不同,而染垢、污垢了我們這個心(自性清淨心),透過聽聞正法,聞法,你只要肯聞法那就能夠除滅,因這些本來就是無所有的,心性本來清淨的。玻璃的光明本來它會照天照地的,上面有灰塵,基本上光明沒有失去,灰塵擦掉了,光明又重現了。基本上我們都有佛性,都有自性清淨心,都是大光明的境界,要假借戒定慧的學習,最初學習戒法,好,身心清淨。想必諸位在山上,天氣也涼,我們心也涼了,這些煩惱熱都涼了,清涼。受了戒大家感受很好,那表示有善根。而學了戒,聽了這些戒相,不會感覺它很煩,而且感覺很歡喜。以前不知道造了很多惡業,現在了解了,不敢做了,歡喜,那這個都是善根。希望我們這一個月的這個power能夠往後你的日子裡面,下山繼續持續的這樣子。能夠這樣,就一天聽八個小時的課,不出幾年,你一定成就的,有信心。但是就怕回去一天聽不到一個小時,這個功課就要延宕一段時間。但是真正能夠用功,它是殊勝的,是非常好的。
自性的光明拓展一分,我們對未來的前途就增長一分信心。要是我們的心裡面都是黑暗面的,看不到未來。所以這個都要假借聞法。戒要聞思修,定也要聞思修,慧也是聞思修,都要透過聞思修三慧。所以我們第一步來講,學習戒法非常要緊。就像諸位現在威儀這麼好,都是由戒法的薰習。當然也不能講過去沒有善根,以往的學習也有效果,但是畢竟來講戒法對我們的攝受,威儀的攝受。威儀攝受之後這個心就漸漸會沉寂下來了,聽法也比較聽得懂。不然那個牛牽到北京也是牛。現在不是牛了,現在我們就真正的有智慧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對於這個法要認真的學習,一個月是一個拋磚引玉,那也是一個影響很大,影響我們未來。
這樣的因緣不常在的,時間它會剎那剎那一直過去,眼見我們就要?????了,再幾天就各人走各人的。但畢竟在法的薰習,我們種下一個很好的因緣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願的,所以我們明天菩薩戒要講第三十五,要發願,願得好師、同學、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,才能夠真正走完菩提道。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到等覺、妙覺的果位,這當中離不開這些的。所以要善於發願,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後的歸宿。但是這走的路子要走得好,就要同學、善知識,這些很要緊。這些好的因緣都是自己創造的,緣起法是無常的,因為無常才有創造性,要是固定常住了、不動了,就不用創造了,你也不需要多大的努力。因為一切法是無常,所以無常我們才能夠創造、能夠改變的。另外一個角度去思惟,是這樣的道理。所以我們希望就是說,這一個月的因緣,大家在菩提道上結下一個善的緣,都是遵從世尊的教導,都是世尊的乖孩子。就是要好好的再要往前學習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當以持戒為一切法的根本,持戒念佛,每一個人真正的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。接著我們就回答問題。


問:第一,說釋迦牟尼佛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後,即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,佛經中也多讚歎醍醐酥酪,這可以理解成佛推薦使用乳製品嗎?


答:佛在菩提樹下,他做了很多事情,吃了乳糜,他還要降魔。這些我們可以把它體會出,吃了這個乳糜之後身體健康,剛好可以降魔。乳製品,世尊吃的是十六轉的乳糜,十六轉。這個十六轉就是經過,用實際上的經文,我大概一個印象而已,因為也來不及再去查原始資料,十六轉就是,譬如說這五百隻的牛擠出來這個乳,再把這個乳再供給給二百五十頭,乃至到最後十六頭的牛,牠的牛乳,它是最營養的,輾轉這樣叫十六轉,它是最營養的。我們現在吃不到這個東西,都是化學的。所以乳製品不能推薦,盡量少吃,鈣質才不會流失。我們真正的就是要看,佛在菩提樹下怎麼成佛的。
現觀十二因緣。這個現觀十二因緣法,我們講十二因緣法,無明緣行,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這是講流轉門;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,這是講還滅門,這是藏教的十二因緣。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,此無故彼無,無明滅,行就滅了,乃至生要滅了,就沒有後面的老死憂悲苦惱,就沒有了,這個是講藏教的十二因緣法。利根的人講無明,無明從哪裡來?無明因緣生,因緣生就是空,自性就是空。行,行怎麼來?也是因緣生,行也是因緣生,因緣生的法,自性是空。生怎麼來?生也是因緣生,體性也是空。老死憂悲苦惱也是因緣生。緣生性空,這是通教的理。這樣就不需要,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不需要這樣了,每一個法都是因緣生,當體即空,通教的理,現觀十二因緣講的通教的,通教的佛。藏教的佛,從流轉跟還滅來觀察。但是通教的佛跟藏教的佛都是別教登地以上的菩薩。登地以上的菩薩他就可以在一百個小世界當中,沒有佛的地方,他可以示現八相成道。所以基本上,通教的佛、藏教的佛都是由別教登地以上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去示現的。這些的理在經典裡面都是這麼說的,天台宗的祖師發明這些的道理,十二因緣有四教的十二因緣,四諦也有四教的四諦法,他們的智慧不一樣,所體會的不同。
我們要了解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佛,什麼降魔?藏教所見的,或用慈悲,入慈悲觀,基本上魔就不能夠奈佛的何了。禪定,前面就是以戒德,持戒的功德,坐在菩提樹下坐得穩穩的;觀,現觀十二因緣是智慧,悲智雙運成佛的。所以我們就不要看前面的那個乳糜,吃了乳糜之後成佛,所以要吃乳製品。乳製品是時藥,時藥就屬於中前所食用的,是可以,它不是殺生所得的,它是可以的。我們盡量就少吃。基本上素食裡面很多的鈣,蔬菜裡面含量也有,芝麻的鈣也很多,核桃的鈣也很多,這些都堅果類的,可以補充的。


問:第二,輕戒第二條,飲酒戒當中提到,若自身過酒器與人飲酒者,五百世無手,這是否是性罪的果報?釋尊為了警示眾生而非犯戒罪的果報?


答:這飲酒戒當中,它是屬於遮罪,酒戒是遮戒,它不是性戒。遮戒當中,我們講它的因果裡面,酒就是愚痴,會招感愚痴的果報。不是說世尊為了警示眾生,所有的過失都是因果律,因果律不是佛創造出來的。不是佛創造,說給你判一個下品罪,是因為你不聽話,所以佛要處罰你,不是這個。這是裡面的因果本來就是如此的。所以我們不能想說是佛為了處罰我們,這不是這樣。在三大部裡面講,有人就這麼說,說這個罪,《涅槃經》裡面也講到,這個罪是佛為了要所謂的警惕我們,給予我們制的罪,不是這樣的。你在佛菩薩面前發了心,你要斷惡修善度眾生,要斷一切惡,你犯戒就是乖違自己的發心,它裡面自然而然就有過失。
所以我們的僧團裡面有僧制、有佛制,僧制裡面大家討論的、共許的,如法的、共許的,你乖違你就有罪,那裡面就有結罪了。所以這方面來說的話,因為乖違心願,你的發心,它是有過失的。譬如妄語,違心想說,乖違你內心所想而講出來都是妄語。你看前面這是書架,但是你跟人家講,這是書架,但是你的心所想的想錯了,認為不是書架,然後人家問這是什麼?你講書架,這句話跟真實的書架是相同的,但是你的心不是想書架,就乖違你的心,所以那就是妄語。妄語,是不管你講的是真實不真實,是乖違你內心所想的都是屬於妄語。你心想甲,但是你講乙,那就是乖違心想,就是妄語了。所以妄語的定義是這樣的,違心想說。這個地方講,酒戒它是遮戒,它的果報是因果的定律,因果的定律是如此的。你要奉持戒法,乖違了,當中你就會生起過失,自己發了願要持守這個戒法。那裡面無手的果報,它還是從因果當中來講的,不是世尊所制。

問:如果自己不飲,也不勸人飲,但須幫忙端酒、遞酒杯、拿酒瓶,是否得罪,果報相同?


答:是相同的。

問:怎麼避免?


答:不要拿,遠離這種境緣就是了,就是這樣子。


問:第三,輕戒第七條,不往聽法戒。如果弟子住在道場附近,道場裡有很多法師每日講法,該如何守持這條戒?可否請自己的老師或者師父定下哪些課程要聽?


答:我們之前講,多聞成寶藏,積學為智海。多聞,當中的一個情況,就是自己要有時間、有因緣,你多多的聽聞薰習,那是最好。聽法就是要有福報,能夠了解道理,這個就是福報。你要沒有聽法,你縱然很大富大貴,都是愚痴,造作惡業自己也不會認為那是錯的。所以聽法非常殊勝。所以我們的福報,我們佛弟子的福報,就是聽聞佛法,當我們有哪一天聽不到法的時候,你就知道了,那是苦。能夠聞法,內心是歡喜的,能夠了解義理,這就是福報,能夠出離生死。假使說有那樣好的因緣、時間,我們假如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,我們可以去聽法,那是最好。但是你有世俗的事情要去處理,有事不去聽,那就比較無所謂。一天能夠聽個一堂、兩堂,那就很殊勝的。所以不妨自己的老師或者師父定哪些課程去聽,也可以詢問目前所正是需要的,針對目前所需要的,這樣去聽聞。

問:有事不能前往要如何懺悔,或者向佛菩薩告假?


答:有事的話,基本上有事障礙,或者自己在用功,本身自己有定課在用功,這一段時間剛好自己做功課,那你不去聽,也有開緣的。我們不往聽法戒裡面那個開緣裡頭有,若修勝業,修殊勝的業,正在用功,打佛七,專心用功,不去聽法是不犯的。


問:第四,某居士夫妻不和,這個女菩薩常常挨打,她丈夫主動提出離婚。來問學僧是否同意離婚?學僧建議可以同意。請問這樣是否正確?若做錯了該如何補救?


答:在家居士這些事情,我們出家眾基本上就是不管。他要問,問了我們應該怎麼說?你想想看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,這樣子。有時候就是一時之間那個業還沒有消的時候,她是走不了的,業要消了那就沒事情。所以在律,在《四分律藏》裡面講,居士因為夫妻吵架,太太就跑來找比丘,就是說吵得太嚴重了,我感覺這當中有不對的地方,請師父為我們和合懺悔。這個基本上來講的話,為了懺悔,我們可以當中講一些開導,了解這個業果的道理,要是再吵下去,下一輩子還繼續吵。大家就是在佛法裡面用功,真正降伏自己的煩惱,這些比較重要的。所以這些為了懺悔,出家人去講,他來求師父幫他們和解,他懺悔,這個是可以。其他的就少管閒事,就是看怎麼辦。


問:第五,《梵網經菩薩戒》第三十二條有不得長養貓狸豬狗,若故養者犯輕垢罪。弟子在受戒前,領養了流浪貓跟流浪狗各一隻,現都在家中,平時吃著寵物糧,寵物的糧食。現在弟子受戒了,怎麼妥善處理?


答:《在家備覽》裡面有離諸非法,畜養貓狗這一方面,《備覽》裡面是這麼說,你把牠放到山林裡面去,讓牠自由,放生。但是你會想,牠們平常都是養慣了,可能出去覓食覓不到食,可能很難過,這樣的話,你就慈悲心,就送給其他的,看誰要領養的就送出去。我們要問你的貓是吃素的嗎?或者狗是吃素的嗎?會不會念阿彌陀佛?要會念你就可以留下來,念佛幫牠最後往生,幫助牠往生極樂世界。要沒有的話,那盡量我們就這樣處理,一個,放到山林去讓牠自活;另外一個,就送給其他的領養去了,家裡面基本上不養這些動物。因為這些動物基本上牠會殺生,容易殺生,菩薩戒裡面講叫做恩中有怨,你養牠是有恩,但是牠殺生,那就有怨在那裡頭的,恩中有怨,所以不養,那叫惡律儀。


問:第六,十二年前,弟子在一個道場做義工,在掃菩提樹樹葉的時候,在地上撿到一枚二元的硬幣,當下覺得這是吉祥之兆,所以就保留這個硬幣。如今學戒後才知道犯了盜戒,請問如今弟子以世間法,每年百分之十的高利率計算,現在趕快本利歸還道場可否?在佛前懺悔罪業是否足夠?


答:那二元的硬幣可能不一定是常住物,所以不一定要賠償這個常住。那只是說,你的當下是一種覺得是吉祥之兆,但是後來有沒有賺大錢?不一定。這吉祥之兆,就不是那個盜心,不是盜心,這一方面就可以不用賠那個常住,因為那兩塊錢不一定是常住物,那佛前責心懺就好了。以後我們學習這個戒法就知道了,譬如說有人,有的是這樣,他撿到了,那個錢就拿到供養三寶去了,因為也找不到主人,就直接供養到三寶的地方,供養寺院,這樣處理也是可以的。


問:第七,弟子在澳洲當地銀行工作,所管理的客戶,包含了經營釀酒廠、酒吧包含賭博機(酒吧裡面可能有賭博機),貸款給這一類的企業犯菩薩戒跟五戒嗎?


答:這一方面就是我們做助緣。怎麼辦?我們盡量,有這些客戶,我們就給其他職員去辦,就是推薦給其他職員辦,你就不要為了業績,就是這一類的你就給其他去辦,這樣比較好一點。因為我們做貸款,做貸款其實就是說,有時候是這樣,明明他貸不出來的,但是靠關係他就可以貸到款。像這一類的話,你就要稍許要衡量衡量,要條件不符合,你就寧願給他當掉了,就是這樣子,因為他做助緣。


問:第八,有些初學佛的人,本來習氣很重,沒有看到戒條之前還能夠勉強(勉強什麼?勉強造業是嗎?),但接觸之後就被嚇跑不學了,這樣是否算斷了這個人的法身慧命?要怎麼樣解決,如何解決?


答:他接觸了這個戒法是當頭棒喝,他應該要感謝的,結果他抱了頭就跑了。要沒有戒法,他的法身慧命本來就沒有;有了戒法反而觸動他,栽培一個因,有這麼一回事,有戒法。他要完全沒有接觸戒法,他根本沒有那個因緣。所以佛法裡面講順逆皆方便,這一種就是逆的,逆的也是栽培他的善根。所以害佛的人到最後還是被佛給度了,就是因為那一個緣,最初要下地獄,造惡業要下地獄,但是因為這樣的緣,跟佛結了這樣的緣,將來還是遇到佛法,被佛所度了,只是時間長一點而已。所以我們不要看眼前,說你隨順他,他一直造惡業造了一大堆,以後你要救就救不到了。所以提婆達多他造了這個惡業下地獄,比丘就稟白佛說,佛是大慈悲的人,佛怎麼不救提婆達多?世尊就說:比丘,我跟你講,一個人要墮入糞坑的時候,他要掉到水裡面還有地方可以抓,把他救起來;他墮到糞坑,你手怎麼抓?都是糞,你怎麼抓?意思就是說,他要完全造惡業的,你要救也救不了。所以基本上來說的話,這不是叫斷了這個人的法身慧命,這叫給這個人栽培了法身慧命,將來得度的因緣。
所以在經典裡面,在律藏裡面,在家人來到佛的地方,第一個要講是什麼?生天,持戒生天的法,佛是為他們開導這些的,不要造作惡業,不殺生,乃至不飲酒,生天的法,十善業,佛是為他們開導這些的。接著他有歡喜心,佛就觀察他的善根,這個時候他的善心上來,他有那個出世間解脫的因,佛接著進一步才講四諦法。最初是講持戒生天的法,他人都做不好了,他要做什麼?他人都做不好,他內心當然有很多的邪見,他去研究法,就依自己的,那個善根不夠,斷惡修善都沒辦法做了,他去分別法義的時候,他有很多的邪見。說好人不一定是修行人,但好人真的要發心修行,他可以學得很好,基本上他人道的業他做得很好,他守規矩。所以有時候,我們要用這樣的一種思惟去看待他,他雖然暫時不能接受,但是你跟他薰這個種子,以後他遇到戒法才會有因緣。不然就沒有了。沒有的話他不了解因果道理,戒法就是因果道理。你學習經論,可以自己在那邊會通會通,都是自己想的。你要沒有戒法的基礎,對緣起法不能夠真實的體會,也不能夠生起怖畏,那這個人的善根不夠,那學習法會有問題,會偏了。
所以佛講戒定慧,學習佛法是一個次第的,你要了解緣起,才能夠真正的通達諸法實相。你要不能夠了解緣起,諸法實相是空的,是斷滅的,是惡見。緣起法就是因果法,因果法就是持戒,就是戒法,基本上就是戒法,你要去做的。所以這一方面,我們不認為說,這個人嚇跑了。嚇跑就是他的善根不夠,他都要那種自由自在的,這樣才叫做佛法,那錯了。佛法的那種自在是在因果當中你真正的了解,所做的都合乎因果就是自在,不然哪有什麼自在?造惡業,業力束縛你,怎麼能夠自在?不可能會自在的。佛為法王,一切法自在,佛也是從戒定慧這樣修上來的。所以佛所做的一舉一動都合乎於法,沒有哪一個乖違因果道理的,沒有。所以佛是自在,在一切法當中得解脫,他自在的。《唯識論》裡面講,佛,我們百法有五十一個心所,佛基本上只有十一個善的心所而已。於一切法自在,所以他能夠在一切法當中自在,就是他要讓果報現起來就現起來,他要讓果報不現起來就現不出來。沒有教化功能的時候它不現的,有教化功能佛就給他果報現出來。基本上佛一切法得到自在了。所以這些我們都要了解,真正的自在,不乖違因果道理,沒有業力的束縛才是自在。所以學戒法才是自在。所以我們應該來講的話,要多多的栽培,學習戒法才能夠真正的救他的法身慧命,不然邪見在心,那不可以的。鄙視戒法、藐視戒法,我們的比丘戒裡面毀斥戒法,那都是惡報,都不好的。


問:第九,沒受菩薩戒的人是否可以翻看戒本?


答:我們就是遮止,誦戒的時候遮止沒有受戒的人一起誦戒。但是你聽聞戒法,你讀誦戒本,都可以,你都可以。薰習,薰薰薰,以往的善根上來了,你就想發心去受戒了。所以就是遮止,誦戒的時候他不可以一起誦戒。誦戒是什麼?誦戒基本上就是有過,有犯過的,他要出來懺悔。而沒有受戒的人看了,那人受戒還犯戒,輕慢心。受戒犯了那麼多,我怎麼敢受戒?就斷了他的善根,起輕慢心,斷善根。所以佛要遮止,沒有受戒的人他不能參加誦戒的。


問:第十,為了幫孩子修福,沒經他們的同意,拿了他們的食物等供養僧團,是否犯了偷盜罪?


答:不入於自己,那是不犯,而且你發心是把這些飲食拿去為他們修福,發心是好的。但是我們也要尊重那個小孩子,有時候跟他講。但是他父母親有監護權,對小孩子有監護權,所以這一方面還比較有自主的那種的意味在。但是也要告訴他。所有法要產生作用時候要有心。基本上你幫他修福,默默的幫他做功德,這個都會有影響。但是你要告訴他,讓他起那個念頭,那影響更大,他歡喜心,那這個果報更好、更殊勝。基本上要產生業種子,業種子透過身口那個力量比較強,招感果報的力量比較強。


問:如是永明延壽大師為了幫國家修福,拿了國稅放生,應如何看待?


答:壽公大師不是幫國家修福他去放生。他放生,他是管理這些錢的,他拿去放生了,他也代眾生苦,他沒有說國家判我,說我幫你們修福,他也沒有這麼講,他默默的去,還判決。到最後面,這沒事,放他,後來他老人家就出家修行了。我們不能學這個,因為這是一種表法,老人家那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你不能學相,學他的外相,你也拿國家的錢來放生,那不行。判罪,判死刑,槍斃了,那你不能找永明延壽大師去要債,不行。善學法者,要善學其神,不泥其跡,蕅益大師講的。我們在學法當中,你看古德的作為,你要學他的精神,不要學他的外相。禪宗,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你不要學這樣,你應該說,人家參禪那個生死心,你要學他了生死的心。所以這一方面,蕅益大師要告誡我們後來學習佛法的人,你善於學習法,你要看古德,是要學習他的精神在哪裡,而不要學他的外相。你學他外相,你就慘了,那個有果報的,基本上道力不能超過業力,你就不得解脫。心沒有用到那個地方,被業力束縛,三界的輪迴還是照樣。所以不能這樣學的。
古德有一些作為,禪宗裡面丹霞,拿佛像來劈了,拿去燒火了,你劈看看,你不下地獄才怪,你劈看看,那不行。人家祖師開悟了,那真的是入法性的,這個佛像,他為什麼會燒?燒看看裡面有沒有舍利。你也去燒,包準沒有舍利的,那一定下地獄。所以這個不能學的。所以禪宗講不能亂拈公案,禪宗的開悟那個都是見機行事的,所做的沒有什麼意義的,你學這個就錯了。所以要善學其神而不泥,不能泥,執著在他的行跡,他是怎麼做的,你學他的外相你就慘了。這一點要注意。所以壽公大師有他的一個做法,而老人家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然後後面大成就,萬善莊嚴淨土,這是表法的。所以這些,就是說我們要學他放生,但是不要學他移用公款,就學他放生,放生是好,對我們在修道當中有幫助,長養慈悲心。


問:第十一,如守菩薩戒,六齋日持午,是否是規定或是可隨緣?


答:我們講了第三十條戒,你耳朵塞住了、眼睛蒙住了,都沒有看、沒有聽,裡面就有了。三長齋月、六齋日,那個都要做的,我們就是為了增上修行,在家居士是這樣,出家眾是完全盡形壽的。六齋日,是讓我們學習出家的生活,也有它的緣起,裡面都有引用。知道它的緣起,為了天神能夠守護國界,我們在六齋日修善,這個國界會比較平安一點。所以這一方面有它的緣起,也有它的規定,所做的那就是自利利他的。


問:第十二,「供佛花,取開圓者,不得先嗅。除萎者,方供新者,萎者不得棄地踐踏,宜著屏處。」(《沙彌律儀》裡面的。)關於萎者的處理,原來一位同修問過我這樁事情,因為我就是直接扔進那個垃圾筐裡面,於是就以我的處理方式告訴他。而律師要求要放回花池或者找僻靜處放置,令其自行枯萎,而且特別說明不得扔進垃圾桶裡。在家居士生活的空間有限,是否有開緣?應該怎樣處理更如法?


答:就按《沙彌律儀》裡面所講的,這些供過的用品,基本上供過佛的東西,我們要妥善的處理。要是說我們供插花,插的花當然時間不會很久,你經常要處理這些花。處理的方式一定是這樣的,不能隨便亂丟。你要住在市區裡面,你就把它累積起來,曬曬太陽,乾了,把它裝在一個袋子。以後,你要到郊外去走一走的時候就帶出去,拿到山上去,丟在森林裡面,沒有人踏的地方就可以了。或者我們有種圍牆那個樹,你就把供過的花,把它放在那個裡面,放在底下裡面,那也可以的,當肥料去了,那也可以。盡量我們都是供盆花,在市區裡面不方便,你就供盆花,它時間會比較長一點,就不必經常的換,這樣就比較好一點。其他的,就沒有什麼特別的處理的方式,就是不能當資源回收,也不要丟到垃圾桶裡面去,這些都不好,要妥善的處理。


問:第十三,信眾自己帶來的供品,供過之後,是否可以自己拿回去食用?還是要歸屬常住,或是要經常住同意才能帶回去?


答:這一點就分成兩個來說明,可以看供佛的心意,就是居士拿來供佛,供佛的心意,要是供供佛給佛受用,要帶回去的,最初的發心是這樣,那你就可以帶回去。你要供佛、供法、供僧,供養三寶,先供佛,接著就供養給師父去食用了,那就歸常住。這點從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?在律藏裡面,有國王供養阿難尊者大價衣,比較貴的衣,阿難尊者想這個東西很珍貴,不敢自己就先受用了,他就先供佛,給佛用一下,自己才拿來用,這個可以的。人家供養我們鞋子,不敢穿,給人家先穿一下,就是對方消個福,我們再來用,那也可以。所以蓮池大師的做法是這樣,所有人家居士供養的東西,都先拿去供佛,然後自己再收下來用,鞋子、僧衣,所有東西都是這樣的。我們一個老法師,我們學院有一位老法師,就學蓮池大師,他老人家對蓮池大師是非常的仰慕,就儒家的作風。他平常也是這樣,人家供養他的東西,都擺到佛龕上面去,鞋子、僧衣、僧襪統統供養上去,然後再收下來自己用。所以這一點就是說,即使要來供養的時候,當然我們就是供佛之後,就是供養給出家師父了。但是你要特別說你要供養,要帶回去,給佛受用一下,要帶回去的,自己最初發心這樣,也可以。這一點就是我們來供養的時候,先說明來意,不要給師父誤會,你怎麼帶回去,應該要留下來。就是先講一下,你要帶回去也可以的。供佛之後供給常住,歸常住去了。


問:第十四,道場內用齋前是否一定要打板?


答:對,道場內用齋前,這個用齋,十方常住物,供養現前僧所用的,這些就是要打板。打板就是集合十方賢聖僧的意思,沒有人來,我們就吃了;有人來,我們要分他一份,因為那個飲食叫十方常住物。第一個,十方,就是它的體是通於十方僧的。第二個,常住,就是歸屬這個地方,入於這個大界裡面來食用。物體是通十方,受用就歸現前僧,現前的,叫十方常住物,所以要打板。


問:第十五,何謂羯磨?佛家七眾,第七眾是指哪種人?


答:何謂羯磨?這個羯磨是我們出家眾辦理這個僧團裡面的事情所應用的,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辦事、叫業。保留梵語叫羯磨,就是因為怕在家居士誤會,業,那我們也有業,辦事,我們也可以辦事,我們事情做完也是一種辦事,好像我們也可以應用這個羯磨。所以,保留這個梵語的意思,就是揀別這是出家人所應用,不是在家人通許的。佛家七眾,第七眾是指哪種人?當然不是非人。哪種人?我們現前的就是有七眾,所謂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,這是出家五眾,再加上在家二眾,優婆塞、優婆夷,第七眾就是優婆夷,就是優婆夷,第七眾。受八關齋戒的人,叫做中間人,他不屬於出家這一方面,也不屬於受五戒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所以就是叫中間人。就是七眾以外還有一種受八關齋戒的,叫近住,叫近住的律儀,近阿羅漢住,近住律儀。


問:十六,目前女性墮胎現象嚴重,即便在學佛受戒之後,個別女眾也會面臨這個問題。懇請師父開示,墮胎所犯的戒律和因果。


答:在台灣很多年前,說墮胎的人數,一年有五十萬,就是一年殺了五十萬的人,你看這個罪業多重。所以這個國家不亂也要亂的,真的不亂也要亂。在天空上那個陰霾之氣,就是這些死難的眾生,所以那個國家不亂才怪,那個暴戾之氣很重的。所以說沒有學戒,嚴重。那是有統計,沒有統計的更多。所以你沒有學戒,你學佛了,你沒有學習戒法,這些事情,在處在這一種的物欲橫流的時代裡面,不造惡業很難。所以學戒非常要緊。殺生,這個就是殺生,墮胎就是殺生,我們殺戒裡面墮胎那就是殺生的。而且殺的生是人,人,它是重罪的。說因果,因果不好,我們聽了這個墮胎之後的馬上業就改變了,整個人不對勁了,因為那個是殺人,那個業很重,業很重的。所以這些事情我們非得要好好的去面對它。
印祖開示的,這個別女眾,也就是沒有嫁的,在家的女眾,沒有結婚的,印祖講,你做一個在家居士,你要不是出家眾,一個在家居士,依世俗的禮法做嫁娶,這個都很正常的。當然我們就是好好的把這個戒法守好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你把它做好。所以這個墮胎的情形,在目前這個社會非常嚴重的,非常嚴重的問題。小孩子不敢生,她生下來,負擔太重了,不敢生。懷孕了怎麼辦?就墮胎。她不曉得這個罪業很重。那依我們戒法裡面所講的,你犯了這個過失,這個殺人過失重罪,要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的地獄的果報,你看這個罪多重,那非常重。但是要能夠如實的懺悔,這個罪就能夠滅除。但是你要沒有學佛,這些事情基本上沒辦法解決的。
我們學了佛才知道,佛法裡面,佛有慈悲的一面,告訴我們怎麼樣懺悔還淨,制教罪、業道罪。制教罪,對四個出家師父懺悔,犯戒罪這一方面可以免除了,但業道罪還在。業道罪還在怎麼辦?要拜懺、要拜佛,要用功。你要真實的用功,以善業奪惡業,以善心奪惡心,就能夠把那個業伏住。基本上來講,彼此之間的因果還在,那就看我們的虔誠心跟對方解冤釋結的心夠不夠。我們有時要想、要思惟,墮胎的時候是把那個小孩一塊一塊的拿出來,分屍案,你看那個罪重不重?重,真的重。我們殺一個人說,一刀就殺死了,不是,墮胎是把小孩子夾死了之後一塊一塊拿出來的,你看那個罪多重。所以基本上來講,這些我們學佛之後,有看到周遭的人有這種情況,要策勵她、鼓勵她不要墮胎,好好的把小孩生下來,再苦也是自己的後果,要去承當。那好好的學習佛法,改變,這樣才好的。
所以學佛,你真的要是沒有學習戒法,不了解因果道理,這些事情做下去,那真的業報很重。要不知道說,這佛法裡面,我們要如實的懺悔,要怎麼做,那這沒完沒了的。這一輩子可能這一種的惡業障礙了,那不行的。那我們現在了解了,解冤釋結,我們趕快要修善,趕快用功,做功德給他迴向,跟他懺悔,以前做不對了,對不起他了,跟他懺悔。那就看我們虔誠的心,到底哪一個地方,基本上會比較好一點。再來就自己堅定修道的心,有時候有些障礙,我們才會警策到自己不能放逸。我要沒有用功,感覺什麼都不對勁了,那就策勵你用功,下功夫,就是另外一個角度去思惟的。但是真正的話,就是你要完全的投入,在佛法裡面學習的,要改變以往的這些不好的情形。


問:第十七,一個同修,以前去一個寺院聽經,參加法會,中午吃飯,繳錢,但沒有受齋戒,也沒護持道場做義工。請問師父這樣是否如法?


答:你繳錢了,雖然沒有講補貼,就是有相似那樣的義理,在侵損常住這方面來講就比較少一點。但是寺院不是飯館,所以這樣做也不是很如法的,就應該要如法去做。所以我們出家在家都一樣,我們了解戒法,基本上出家了解戒法,我們知道怎麼樣去做衡量;在家了解戒法,我們也知道我們不能白吃。到寺院當中,我們要為寺院服務,打掃廁所、打掃環境,做服務,護持出家眾。再來一點,我們能夠去持八關齋戒,基本上那就很好,更好了。這一方面,兩方面我們都要學習的。所以戒法不學習不行,戒法不學習,我們有很多所做的都不一定是正確。現前暫時間好像很好,但是後面的後果,走到後面就遇到自己所造作的。所以這些我們盡量,佛怎麼告訴我們怎麼做是最保險的,叫保解脫,波羅提木叉叫保解脫。你要沒有造惡業,你順著這個戒條去做就沒有惡業纏縛,能夠得到解脫的。


問:如不如法?

答:當然不是很如法。


問:有何補救的措施?


答:之前有繳錢,就是要補貼,不要說自己很吝嗇的,你吃一餐吃那麼多,只有幾塊錢,那還不夠,要多補貼一點給常住才好的。


問:第十八,弟子在受菩薩戒後,與同修分享當中曾經說過,當時有轉念,「寧捨身命,不捨戒」。可是如果弟子下山回家,在持八關齋戒的時候有某天需要捨其中幾條,這樣算妄語嗎?


答:有這樣的發心,那是很好,表示你有道心。但是爾後在受持當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,在發願的時候,都是要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度一切眾生,但是實際在做的時候,那就不一定完全百分之百這樣。你遇到有障礙的因緣的時候,佛叫我們要捨戒。不要你犯了重了,犯重了你就不行了,犯重了,你再受其他的戒法等等都有障礙的,修道上有障礙的。所以佛,我們就講,《在家備覽》裡面,最後面就是因示捨戒,就是講這一科,就是講你如果要受這戒法,那我們就是應當要這樣做的。但是有重難的因緣產生,難緣產生的時候,你要把那個戒捨掉,不要帶戒犯戒。捨掉了,接著難緣過去了,再重新再受就好了。所以說因緣不具足的時候要捨幾條戒,那也不叫妄語。
最初我們的發願都是要這樣,寧捨身命,不犯戒,因為有這樣堅固的心。那你遇到一個境界的時候,有時候你那個盜心上來,有時候能夠執持我們的心不犯戒。要最初沒有,悠悠泛泛的,想說要遇到什麼因緣,我也不想持戒,那這樣不行,你遇到因緣真的你不會想持戒,因為你的心本來就不堅固。但是我們就是要去考慮有重戒的話,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個重戒的時候,那個要捨戒,把它的戒條把它捨掉。接著,那個難緣過了之後,再重新受就好,就不會遮障我們的修道。當然那個性罪裡面,你不受戒也有過失。但是就著我們修道來講的話,你要再往前走,那才會有機會的。捨掉,以後你再重新再受,還有機會。那是性罪,以往沒有學佛,很多的。你就是好好的,好好的自己再用功,多拜懺、拜佛。基本上來講,你往前用功的時候,那個道力強的時候把它伏住了,就能夠伏住它。


問:請問印有佛菩薩聖號、密咒、經文的項鍊、手環、念珠等等,可否帶入淨房?


答:這些在戒條裡面有了,不能夠持佛像至大小便處的,那個有濁氣、污穢,所以那個是不可以帶進去的。所以我們盡量,諸位要知道。我們上洗手間,這個淨房,進去的話,所有這些東西,有關於法的,你進去了,你薰就是不好,就是會有過失。手上念珠,念珠基本上,你要其他的菩提子念珠,你要帶到廁所裡面去,上洗手間出來之後,再過一陣子,這個念珠變成黑色的,因為裡面有濁氣,它吸收了濁氣了。就不會像有的人念的是發亮的,是咖啡的,紫紅,紫咖啡的,就沒有那種情況,就變黑色的,那個都有濁氣,有濁氣不好的。所以這些不好,我們盡量就是說身體所佩戴的這些就不要有佛像、有什麼咒語的,你要上洗手間你就會戴進去,這樣都有過失。那有的人是這樣,要戴了要保平安,念阿彌陀佛就保平安了,為什麼一定要戴佛才會保平安?你就是要有那種觀念,要去護持那個清淨。我們念佛在心裡面默念,像印祖二六時當中叫我們念佛,上洗手間也可以念佛,默念,不要出口,出口就不恭敬,要默念。這樣就保平安了,真正的保平安是這樣。


問:如進入淨房前放在口袋裡,出來再戴上去,可否?


答:也不可以。就是要掛在外面,像上淨房,你的手念珠拿著掛在外面,項鍊掛在外面,手環有佛法的,你就掛在外面,出來再帶走就好了。不然你就不要掛這一些的。所以這方面就是我們學佛之後,有些污觸的過失,像不能口吹經上塵,那是怕污觸。那我們帶這些法寶,進去洗手間也是污觸,也是有過失。所以我們盡量就是能夠學習戒法,了知日常生活哪一些是可以,哪一些是不可以。沒有學習,什麼都可以,那造了很多惡業。所以說修道修那麼久沒有感應,感覺沒有進步,反而退步。那你就要好好的去反省,到底我做了什麼,為什麼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?那一定有原因,事出必有因。你要好好去反省,哪些沒有做好,所以我沒辦法進步反而退步了?學了很久了,我煩惱還是很熾盛,為什麼?那你要去反省。我們缺少什麼,你該補充要把它補充起來。缺少戒法,那我們好好學習戒法,戒法能夠幫助我們其他的修的法能夠成就。基本上沒有戒法,你修其他的都不能成就的,所有法都不能成就。佛,沒有哪一尊佛是不持戒,沒有哪一個聖人不持戒成就的,沒有,都是要持戒,要學習戒法的。這一方面,就是我們要去注意它。